不同膚色的記者,各顯神通的采訪,犀利尖銳的提問……這幾天,會場內外,一個明顯感受,便是“來自世界的目光”。就拿本次兩會的記者構成來說,3200余名記者里,外國記者占了近1/3,世界對中國兩會的關注,可見一斑。
兩會何以吸引世界的聚焦?在人民大會堂東門排隊進會場時,與一位國外媒體人交流,他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在中國尋找智慧”。
的確,兩會不僅是觀察中國政治的一扇窗口,也是分享中國發展經驗的一個契機。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如果把中國的發展比喻成一本書,那么里面的每一頁都有不凡之處,值得好好研讀。對于國外觀察家而言,兩會無疑是“中國智慧”的一次集中展示。“在兩會讀懂中國”,并非虛言。人大開幕那天,一組“外國記者領到政府工作報告后,席地而坐抓緊閱讀”的照片,火遍網絡,便是一個生動例證。
更重要的是,環顧全球,世界經濟依然在泥沼中蹣跚前行,而中國經濟列車卻穩步向前。“盡管全球都在遭遇下降和雪崩,但中國自身看上去卻不像是一座‘島嶼’,更像是一塊‘穩定的大陸’。”俄羅斯亞洲倡議基金委員會主席格里高利·特羅菲姆丘克就如此評價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發展。
“中國取得發展成就的原因和做法是什么?這是一個西方再也不能忽視的問題。”德國《新德意志報》曾這樣反思。不可否認,對于中國經濟轉型,國際上仍存在一些誤解和質疑,但越來越多的外國媒體和專家開始拋除偏見,正視并思考:中國何以在全球經濟震蕩中,保持中高速增長?也在好奇與關注:面對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政府將拿出怎樣的招數化解?畢竟,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同樣是世界經濟所要越過的挑戰。
隨著觀察的深入,一個更加真實的中國圖景展現在世界面前。這個圖景不僅有經濟層面的,更有政治層面的。美國《福布斯》網站就曾刊文指出,“中國領導人在一個方面做得相當好,即規劃長期經濟發展。這是美國政府必須學習的”。撥開成見的迷霧,才能看清: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不僅源于市場化腳步的加快,更得益于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體制。
也因此,“十三五”規劃綱要作為“國家定期計劃的藝術”的集中體現,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出臺過程,都受到了最大程度的聚焦。不久前,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刊文解讀中國的體制,認為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際上是一種“毛細血管民主”,值得西方借鑒。人大代表是連接最偏遠村莊和政府最高層的紐帶,普通人的建議和意見,經由他們,完全可能體現在政府的最終決策中。“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正是來自基層“毛細血管”的智慧結晶。
“可以想見,中國故事再開新篇,將更加精彩”。兩會大幕早已開啟,政治體制全景呈現,“十三五”發展大計即將謀定,期待兩會為世界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0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