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經濟信心]三大行動促進內貿流通轉型升級

作者:馮其予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6-11-17 09:53:34

[經濟信心]三大行動促進內貿流通轉型升級

[經濟信心]三大行動促進內貿流通轉型升級

11月9日,一名工作人員在位于廣州增城的阿里巴巴菜鳥網絡全自動智慧倉儲基地自動化軌道旁工作。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攝

[經濟日報·視點]“十三五”期間,我國國內貿易流通迎來重大機遇,但也面臨嚴峻挑戰。如何盡快解決內貿流通存在的問題,真正將其鍛造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器、大眾創業就業的主渠道、經濟穩定增長的新引擎,推動我國從流通大國邁向流通強國,《國內貿易流通“十三五”發展規劃》被寄予厚望——

到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接近48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43.8萬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11月16日發布的《國內貿易流通“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的國內貿易流通發展目標,令人振奮。

提及這份由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10部門聯合發布的《規劃》,業內專家表示,其對于完善內貿流通體制,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加快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推動我國從流通大國向流通強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國內貿易流通發展速度可謂迅猛。數據最有說服力。“十二五”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8%,2015年達到30.1萬億元;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1%,2015年達到7.8萬億元;內貿流通就業人數從2010年的1.03億人增加到2015年的1.49億人。

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內貿流通仍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市場布局有待優化,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實體商業轉型緩慢,電子商務尚需規范,線上線下互動發展有待進一步融合;供應鏈發展水平不高,流通引導生產作用有待增強;內外貿聯動發展不足,國際競爭力有待提高等問題亟待解決。

需要注意的是,“十三五”期間,我國國內貿易流通在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全面實施等有利戰略機遇的同時,還面臨著全球貿易持續低迷、國內流通成本上升壓力加大、資源環境制約加劇、高品質商品和服務有效供給不足等嚴峻問題。

正因如此,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張威表示,只有盡快解決制約國內貿易流通發展的關鍵、核心問題,“十三五”期間,內貿流通才能在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引導生產、促進消費、擴大就業、推動創新的重要作用,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器,大眾創業就業的主渠道,經濟穩定增長的新引擎。而這,正是《規劃》出臺的重要意義所在。

《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內貿流通轉型升級取得實質進展,全渠道經營成為主流,現代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大流通、大市場體系基本形成。流通新領域、新模式、新功能充分發展,社會化協作水平提高,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增強,流通先導功能充分發揮,供需實現有效對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更加凸顯,現代流通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為推動我國從流通大國向流通強國邁進,《規劃》提出流通升級戰略,并具體提出消費促進、流通現代化、智慧供應鏈三大行動,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以消費促進行動為例,該行動要求順應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改善消費環境,挖掘農村消費潛力,著力擴大居民消費。

針對“十三五”期間國內貿易流通發展,《規劃》提出了9個主要任務,其中包括推進實體商業創新轉型、提升流通供給水平、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加強流通標準化建設、促進流通集約化發展、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加強對外開放、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等。

專家表示,這些主要任務都是針對國內貿易流通存在的突出問題而提出的。比如,實體商業創新轉型正是在電商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實體零售行業不得不面對、不得不解決的生死攸關的大問題。《規劃》就此特別提出了創新經營業態與模式、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快品牌發展等3個應對之策,有很強的操作性。

針對當前流通行業標準缺失、標準繁雜等問題,《規劃》提出要加強流通標準化建設。中國貿促會研究員趙萍表示,針對制約流通發展的瓶頸,《規劃》明確提出要制定內貿流通標準體系框架,加快構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相互配套、相互補充的內貿流通標準體系,這對促進整個流通行業快速健康發展作用明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G30)副理事長馬龍龍表示,《規劃》十分全面,幾乎涵蓋了內貿流通方方面面的問題。其中,《規劃》還提出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的問題,這是比較新的提法。

為確保落實“十三五”時期我國內貿流通發展的目標任務,《規劃》還提出了7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健全管理體制機制、加大財政金融支持、調整優化稅費政策、優化土地要素支撐、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統計監測體系、落實規劃推進機制等。(經濟日報記者 馮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