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指引下,長江沿線11省市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環保治理、統籌協調聯動,一張生態文明建設的“壯美畫卷”正在潑墨描繪……
圖為航拍的位于長江岸邊的九江港碼頭。新華社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這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總要求和根本遵循。長江經濟帶是大跨度的經濟帶,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必須通過體制創新,促進上中下游協同融合、東中西部互動合作,匯聚多方力量共同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
1.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面臨的現實不足
長江經濟帶作為典型的流域經濟形態,在多年發展后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存在的問題也較為明顯,一體化大格局仍有待形成。
全流域經濟綠色發展須防范同質化傾向
長江經濟帶涉及沿江幾百個大中小城市,20世紀90年代開始,流域內各省市都逐步提出了各自的沿江發展戰略,雖然在一些區域范圍內建立了經濟合作區和城市圈,但是一些省市對更大范圍一體化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產業的同質化和發展的碎片化。
維護流域安全呼喚管理模式創新
長江經濟帶目前已經集航運、水利、采礦、發電等多項工業功能于一身,負載過重。近年來,沿江各地加速建設工業園區和重化工企業,長江航線上運輸的物品中不乏危險化學品,給流域安全帶來隱患。這些問題與沿江地區的公共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密切相關,必須改變多年形成的對長江的割裂型管理模式。
多重訴求拉大區域間利益差別
在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三大跨區域城市群以及黔中、滇中兩大區域性城市群中,長三角城市群由于人才集聚,高校及科研院所分布較為廣泛,已處于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技術知識集約化階段,面臨著優先發展服務經濟的任務。相比之下,其他城市群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差距仍然較大,特別是長江上游地區整體上還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階段,重點仍然是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區域之間的異質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目標的確定。
全流域綠色發展須有效統籌協調
長江經濟帶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系統,需要統籌謀劃。實際建設中,鐵路新線和大型機場、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與建設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長江黃金水道跨區聯運與經濟發展要求存在落差,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觀等融為一體的區域生態合作機制尚未形成。由于缺少統籌協調,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的格局尚未形成,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難以有效推進。
2.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對策建議
201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長江經濟帶需要結合自身制度條件和環境條件,不斷深化包括轉變政府職能在內的體制改革,創新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體制。
深化改革,創新區域合作治理模式
一是構建區域合作治理主體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建議:重構區域合作治理主體體系,將原有的政府單一治理主體轉變為政府、企業、社會、居民合作治理主體。政府負責綠色發展的公共政策制定與總體規劃、總體協調;企業承擔綠色發展所必需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生產與供給,承擔相關產業投資與項目建設任務;民間組織承擔部分力所能及的綠色發展所涉公共事務,助力協調相關區際利益沖突和均衡問題;公民參與監督評估工作,并分享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產生的成果。
二是以流域整體利益包容吸納利益碎片。建議協調各方利益主體,設立由國內外知名學者、企業家組成的“長江咨詢委員會”,負責提供長江區域發展規劃方案,優化區域利益碎片與整體利益關系,以整體利益包容利益碎片。
三是放大區域合作正“溢出效應”。首先,建立區域內項目聯合審批制度。編制聯合審批標準并運用網絡治理平臺,突破碎片式審批體制困境。其次,建議在長江經濟帶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量化城市和地區間污染物傳輸量,明確各地大氣污染物排放份額。最后,創設有效連接經濟與生態的技術系統,在不發達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中發揮強化功能、替代功能和開發功能。
協同聯動,構建沿江綠色生態廊道
一是規劃聯動。建議由中央牽頭制定完善長江流域綜合規劃,在已有規劃的基礎上,加快編制長江岸線開發利用和保護總體規劃、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專項規劃,形成相互銜接、有機統一的規劃體系,從制度安排層面確立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統籌考慮長江經濟帶的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更好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二是產業聯動。充分發揮長江上、中、下游地區各自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等優勢,形成互為補充的產業鏈,各地要對產業發展形成共識,避免重復建設或惡性競爭,共同抵制高風險、高污染產業,避免個別地區為了眼前利益而侵害長江經濟帶的整體利益。建議通過定期的政府間、行業間聯席會議來協商解決上中下游地區產業布局優化問題。
三是管理聯動。建議:對一些由沿江各地政府分散管理的事項,加快建立起各地政府間的聯合管理機制,通過聯合執法、行政授權、行政委托或派駐等形式,實現沿江行政執法的無縫對接,及時固定證據并移交相關部門處理,避免違法主體利用地域管轄權的變化而逃避法律責任。支持和規范“湖長制”“河長制”,引導公眾及社會組織依法開展環保活動。
因地制宜,選擇“群—帶”結合新路徑
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空間依托。建議:通過城市群的局部綠色轉型帶動長江經濟帶的整體綠色發展,形成“群—帶”結合的綠色發展新路徑。
首先,將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黔中、滇中五大城市群,打造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生態型城市群。在各大城市群之間,推動形成集公鐵水聯運、綠化美化、低碳環保為一體的綠色交通生態走廊,將五大城市群和沿江城市串聯成分工協作、美麗相連的綠色發展帶。
其次,將綠色城鎮化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群建設,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現有山水脈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形態,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大力推進工業園區污染集中治理和循環化改造,鼓勵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推進生態共保、環境共治。
最后,加快推進以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為骨架,以城鎮、村莊綠化為依托,以公路、鐵路、河渠、堤壩等沿線綠化為網絡的區域綠色通道建設,改善沿線生態環境;加快構建安全便捷、暢通高效、綠色智能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通過綠色通道、綠色交通建設,營造城市群之間的美麗風景線,促進城鄉面貌整體提升。
制度安排,推進區域合作法治化進程
一是協同區域性立法權限和立法資源。一方面,協同立法權限。充分尊重地方的差異性和地方的特色,授予地方政府廣泛的自主權,允許地方政府之間建立伙伴關系,促進地方政府間合作并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協同立法權限方面,將合作較為成功和具有典型示范性的區域合作方式納入其中。另一方面,整合立法資源。注重立法本體資源和立法社會資源的統一優化整合,這樣既可以避免不公平合作的出現,也可以有效地解決爭議。每個立法以多種方式廣泛聽取區域治理主體的意見和建議,使綠色發展更符合現實需要和本地實際。
二是完善流域綜合性的法律規范。制定《長江經濟帶綜合管理法》,形成統籌整個經濟帶的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管理等各個方面有法可依的綜合性法律框架,并明確其與長江經濟帶現行的各專門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進而形成完善的流域綜合管理法律法規體系。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體制保障,既需要建立綜合性管理機構和總體政策框架來整合分散的屬地和部門政策,又要重視區域發展的差異因素對區域協調發展、統一市場形成的制約。同時,要尊重上中下游在資源環境開發利用上利益和責任的差異,探索多樣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模式,形成一套促進、引導與規范經濟帶建設的制度架構。
協調性均衡發展與綠色發展貫穿于長江經濟帶建設全過程,應創新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體制、突破體制障礙梗阻,讓長江經濟帶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早日實現“綠色長江夢”。(成長春 臧乃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