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煙囪聳立的水磨鎮如今山清水秀。
編者按
十年前,汶川地震,舉國悲慟;十年后,山河涅槃,死而后生。
沒有變的,是舉國上下“汶川,加油”的呼喊和奔走,當中也有廣東的聲音和腳步。
十年了,汶川,你還好嗎?
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南方日報記者歷時30天,走訪新汶川。今起在南方日報、南方網、南方+客戶端同步推出《見證新汶川——“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系列報道》。
敬請垂注。
滄桑巨變十年間,映秀花開引客來。
從成都出發,沿都汶高速到汶川映秀,只要一個半小時車程。穿過鎮口正在建設的城市應急體驗中心抵達鎮上,視野會突然開朗:一排排沿岷江河畔而建的三層小洋樓整齊排列,主干道東莞大道兩旁的餐館、民宿生意紅火。
五一假期剛過,南方日報記者走訪新汶川發現:汶川水磨鎮禪壽老街上游客如織,獨具羌族特色的碉樓、綠水青山環繞的環境吸引了附近不少自駕游客;自此向北,在縣城附近的高半山上,漫山的櫻桃已掛滿枝頭,再過不久,這一當地百姓的“致富果”,將通過各類電商平臺從汶川發往全國各地……
在巨災中挺立,在毀滅中新生。從地震后的百廢待興,到如今年接待游客數百萬人次,背后,是一座城市十年來的涅槃重生。
●南方網全媒體特派記者 曹嬡嬡 李業珅 汶川報道
攝影:南方網全媒體特派記者 張由瓊 萬穩龍
總統籌:姚燕永 郎國華 田東江
總協調:孫國英 劉江濤 嚴亮
采寫統籌:張蜀梅 謝苗楓
重建后的汶川縣水磨鎮,別具韻味的古街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
戶戶有商鋪、家家搞旅游
“我們每天要炸40多斤酥肉,賣上百碗豆花”。臨近午飯點,是博愛新村飯店老板楊云剛和妻子最忙碌的時候。今年,他家多聘請了一名廚師,裝修了兩個包間,擴大了經營規模。“來映秀的人多了,做飯店生意自然能成。”楊云剛說。
如今的日子,是楊云剛從來沒想到過的。地震時,楊云剛家里的房屋垮了,所幸家人平安無事。援建的新房竣工后,一家人搬回了映秀鎮,隨后,夫婦倆用一樓門面開起了飯店,楊云剛說,飯店取名博愛,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大家的恩情。
在映秀,邁入新生活的,不只是楊云剛一家人。在鎮上的東莞大道兩旁,分布著大量的餐館、旅社、商鋪,如今“戶戶有商鋪、家家搞旅游”已成為小鎮特色。
映秀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震源地,地震把昔日秀美繁華的小鎮幾乎夷為平地。重建完成后,映秀轉向發展旅游,不少居民用援建房屋做起了旅游經營,鎮上陸續開起了幾十家民宿、餐館,當地居民不再像從前一樣外出務工掙錢,大多留在本地做起了小生意。
十年間,在汶川的各個地方,“重生”故事不計其數。在映秀鎮西南方向,從前煙囪聳立、空氣污濁的工業重鎮水磨如今山清水秀、游人如織;在海拔1970米的雁門鄉蘿卜寨,自駕游車輛如長龍般地來回穿梭在山谷間……
近年來,依托交通、生態環境等優勢,汶川縣深入實施全域旅游,以“康養游”為代表的旅游業逐漸興起。據介紹,2017年,汶川縣全年接待游客600.1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27.0254億元,老百姓更是借助重建發展的時機,唱響了旅游致富經。
“大家看中的是水磨的環境,這里依山傍水,是避暑休閑度假的好地方。”水磨鎮彭家溝農莊的負責人殷建說。地震前,他在鎮上經營一家采砂場,從2010年開始,看著鎮上人氣越來越旺,殷建開始瞄準了旅游業。
2015年,殷建和幾個合伙人投資建設了農莊,農莊除了普通住房,還有幾間山間木屋,每到節假日基本是爆滿。今年,殷建盤算著對農莊繼續擴建,推出更高端的山頂木屋、戶外拓展培訓、露營等項目。殷建說,和他一樣,大家都看好水磨的旅游發展,好多人都把自家房屋改成了農家客棧。
截至目前,汶川先后打造了包括映秀地震遺址、三江生態風景旅游區、水磨古鎮在內的1個5A級汶川特別旅游區,包括綿虒、威州、龍溪在內的4個4A級旅游區和包括克枯、雁門等10余個集休閑、餐飲、觀賞為一體的旅游村莊,農家休閑屋、旅游精品線路也得到大規模開發。
映秀鎮漩口中學地震遺址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
要讓老百姓看到希望
從地震后的百廢待興到如今年接待游客數百萬人次,背后是一個城市十年來的艱難轉型和重生。
在地震中,汶川全縣房屋大量倒塌損壞,基礎設施大面積損毀,工農業生產遭受重大損失,累計直接經濟損失達624億元。
“這里離震中只有2.3公里,辦公樓基本都沒有了,生產也中斷了。”阿壩鋁廠副廠長王慶烜說,阿壩鋁廠是汶川乃至阿壩州工業中最大的制造企業,在地震中損失慘重。
和阿壩鋁廠一樣,汶川一共有276家工礦企業在地震中受災。地震前,汶川的工業產值占整個阿壩州70%以上,是當地名副其實的工業強縣,地震使汶川工業遭受毀滅性打擊,直接經濟損失達139.1億元。
2008年6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安排廣東省對口援建汶川。很快,廣東援建工作組進駐汶川,進行對口支援,經過75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重建任務全面完成。
科學重建為災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振興打下堅實基礎,重建完成后,后續如何發展振興,實現產業“造血”,是當時汶川面臨的艱巨任務。很快,這一難題就擺在了時任汶川縣委副書記的張通榮面前。
“地震造成縣域內基本農田、工業園區、旅游景區和基礎設施嚴重損毀,原有的產業體系受到致命打擊,產業發展環境惡化,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張通榮說,在重建之時,汶川多地已不適合再發展原有產業,產業結構亟需調整。
以此為契機,汶川對工業布局進行重新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引進先進產能,大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調整水磨、漩口和桃關工業園區布局,將大多數高耗能、污染大的工業硅、電石企業全部外遷建設。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還引導老百姓從原來的傳統產業轉移到現代服務業。“比如原來他是種植糧食,后來我們引導他們種植一些高產值的作物比如櫻桃,我們要讓老百姓看到希望。”張通榮說。
汶川縣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何毅全程親歷見證了當年的災后產業重建。“大家沒日沒夜地加班,爭分奪秒地做調查、定規劃。”何毅說,那時起,汶川拉開了全面轉型大幕,引導電石、冶煉等傳統產業向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工業轉型,將高耗能生產企業向高載能、高附加值產業鏈延伸。
震后的汶川,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生產的同時,轉型的效果開始逐漸顯現。2010年,全縣190戶受災企業復產,11家企業入駐漩口新型工業集中區,工業增加值大幅增長。
僅“十二五”期間,汶川就淘汰生產落后工藝3戶,淘汰落后設備5戶,共獲得獎勵資金1022.29萬元。目前,汶川縣工業園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家,去年總產值達到83.24億元。
從2008年到2017年,汶川縣地區生產總值由14.74億元增加到57.57億元,年均增長15.3%。“耗能少了,附加值更高了,企業發展也更快了。”何毅說。
雁門鎮蘿卜寨上,櫻桃花綻放,當地農民依靠種植櫻桃為主業。
古茶遠銷“一帶一路”沿線
5月的汶川山清水秀。
記者走進汶川縣神州鋯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堂展廳,各式各樣的陳列飾品琳瑯滿目:羌族特色的項鏈,熊貓樣式的耳環……2013年,神州鋯業科技有限公司入駐漩口新型生態工業園區,公司著力打造的產品,將鋯首飾與阿壩州內獨特的藏、羌族文化元素以及熊貓生態保護元素相融合,受到市場好評。
“我們看中的是這里的區位優勢,離成都近,而且水資源豐富,投資環境好。”汶川縣神州鋯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理鄭超聰表示,今年,神州鋯業公司計劃投資7500萬元進行二期項目建設,二期項目建成后,將為汶川新增產值8980萬元,新增100余個就業崗位。
如今的汶川縣城,距省會成都市僅100余公里,可通過都汶高速直接抵達。基礎設施脫胎換骨后,伴隨而來的是產業發展的華麗轉身。
“這里解決了170多戶群眾就業,每年向周邊群眾收購價值100多萬元的茶葉原料。”2014年,從雅安來到映秀的蔣維明在鎮上開了一家“茶祥子”——游人到這里,可以坐下來喝碗當地茶,感受西路邊茶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在蔣維明的推動下,映秀古茶成功入選為“一帶一路”海上絲路推介的茶品牌。
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考察時,走進了蔣維明經營的“茶祥子”制茶坊,察看傳統黑茶制茶工序,體驗酥油茶制作流程。聽說店里的茶遠銷“一帶一路”沿線,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他們精益求精、創造名牌,為“一帶一路”建設多作貢獻。
近年來,汶川利用南北資源優勢,充分發展南林北果產業,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了致富路。數據顯示,甜櫻桃、脆李子和香杏子這“汶川三寶”,去年一年產值就達到5億元左右,支撐了全縣老百姓70%左右的收入。
“這幾年,政府搭臺,引導果農‘觸網’,汶川甜櫻桃的品牌逐漸打響。”家住克枯鎮克枯鄉的黎師傅今年60歲,是當地的種植大戶。黎師傅說,如今克枯鄉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櫻桃之鄉”,村里的農戶除了種櫻桃,還發展起了體驗式旅游,每逢周末都有不少從成都和重慶來的游客。
黎師傅說,為了拓寬銷售渠道,他也試水電商,將自家的櫻桃通過網絡銷售,沒想到帶來不少收入。今年,黎師傅還和幾個當地的大戶成立了合作社,打算繼續擴大規模,讓生意再上一個臺階。
“是黨和全國人民給了汶川人民重生的力量,下一步,我們要把汶川的感恩之情轉變為汶川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加速器,加快推進‘康養經濟’布局落實落地。”張通榮說。
2008年5月12日,映秀鎮在地震中被嚴重損毀。如今漩口中學地震遺址旁,已建造起一排排堅固整齊的房屋。
■對話
汶川縣委書記張通榮:
拋棄壇壇罐罐 認定新的產業方向
南方日報:從震后的百廢待興,到如今年游客量超過百萬,汶川是如何加快發展的?
張通榮:震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汶川以決不辜負黨中央關懷,決不辜負人民領袖囑托,決不辜負國人殷切希望的堅定信念,抉擇轉型,堅持以“五型”經濟(康養創新型經濟、“三態三微”精致型經濟、水生態文明型經濟、“互聯網+汶川特色”型經濟、三資融合型經濟)作為轉型發展路徑,以旅游為先導,統一規劃、優先重建、優先發展、優先振興,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順應群眾新期盼,比如“陽光谷地·熊貓家園·康養汶川”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發展取得驕人成績。
南方日報:在重建復產過程中,汶川遭遇了哪些難題?
張通榮:汶川深受地震次生災害的影響,遭受數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的侵襲,汶川人民能夠深深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含義。我們圍繞生態屏障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構建綠色循環經濟體系、推進岷江流域綜合治理,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災害讓我們的城鎮體系造成了嚴重縮減,但也讓我們更加重視科學的城鄉布局。地震造成縣域范圍內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下降,部分地區已不再適宜人居,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城鎮發展空間受到嚴重制約。我們堅持“安全性、示范性、可持續性、城鄉統籌”的城鎮布局原則,調整城鎮體系網絡,確立中心城市重心,引導城鎮組團式集聚發展,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完善、功能配套的城鎮體系。災害使我們的產業發展遭受了嚴重影響,但也讓我們拋棄壇壇罐罐認定新的產業方向。
南方日報:近年來汶川提出“南林北果·綠色工業+全域旅游(康養)”的總體思路,這一思路是如何形成的?
張通榮:“綠色工業”發展思路,是汶川縣委、縣政府基于實踐做出的理性判斷。一方面,近幾年來,州委給予了汶川工業“新角色”和“新定位”。另一方面,加快轉型升級是工業發展的現實要求。我們要順應這一形勢,深刻認識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做強做大工業經濟、加快推動工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確保人民身心健康、環境綠色健康和產業可持續發展。
南方日報:下一步汶川將如何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張通榮:十年后我們可以向全國關心汶川的人們報告,汶川正以嶄新的面貌奮力譜寫汶川發展新篇章。汶川下一步工作中,縣委、縣政府將帶領全縣干部群眾,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汶)重要指示精神貫通起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南林北果·綠色工業+全域旅游(康養)”的總體思路,為建設康養汶川加速轉型發展決勝脫貧奔康而努力奮斗。近幾年建設康養汶川加速轉型發展的實踐充分說明了這是一條符合汶川實際的正確的發展路徑,是推動汶川全面建成小康的關鍵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