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奶奶”毛師花、打造國產好奶粉的吳松航,“誠信之星”帶動周圍人以信用立身興業;福州推出“茉莉分”、杭州上線“錢江分”,將市民的“信用畫像”與便民服務掛鉤,營造出知信、用信、守信的社會氛圍……“誠信建設萬里行”主題宣傳活動開啟以來,讓守信者得“甜頭”、讓失信者有“痛感”,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用歷史廣角鏡看,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從傳統經濟到市場經濟,誠信的潤滑劑作用日益顯現。當人們腳力所至、目力所及的范圍不斷拓展,信用的“應用場景”也從擔保、租賃等授信活動,擴寬到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無現金社會里,網絡端數以億計的交易無不靠信用來托底;說到做到、承諾了就辦好,政務誠信讓干群關系更加密切;合作共贏的國家交往,同樣依靠信用來維系。從個人到國家,從商務到政務,信用之光灑遍社會的每個角落,與你我如影隨形。
誠信是“百行之源”。在西子湖畔的胡慶余堂國藥號,徽商“戒欺”牌匾,歷經百年仍熠熠生輝。“言必信,行必果”“言顧行,行顧言”等古語,“一諾千金”等故事,無不證明言行一致是誠信的重要內涵。手藝人真材實料、生意人童叟無欺,干部立政德、公民守公德、從業人員遵循職業道德,誠信是不言自明的標準。而無論是假冒偽劣、企業偷稅,還是乘客霸座、明星流量造假,只要逾越了誠信道德規范,那就是失信。守信構成道德的基礎,為人處世無不需要以誠信為立身名片。
從嚴懲假冒偽劣,到大力保護知識產權,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信用經濟。誠信建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地基,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既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的誠信建設,成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形成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制度機制和社會風尚,國富民強才有厚實根基。
信用無處不在,誠信建設也應無處不在。回望歷史,與改革開放同齡的全國“質量月”,讓中國產品有口皆碑;上世紀90年代發起“百城萬店無假貨”,“打假”一詞家喻戶曉。今天,“誠信建設萬里行”活動在全國掀起“信旋風”,助推一個健全規范的社會誠信體系拔地而起。特別是,社會信用代碼基本實現全覆蓋,不良經濟活動面對“百行征信”系統無處遁形,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聯合懲治下“老賴”寸步難行,制度的剛性確保失信行為無縫可鉆。制度、技術、法治處處用力,各地區、各領域共同出擊,共同護佑一個全面、立體的信用社會加速到來。
“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這句膾炙人口的童謠,讓誠信做人的理念,從童年時期就印刻在中國人的腦海里。當每個人都視信用如生命,打造以質取勝的中國制造,遵循取信于民的為政之道,激勵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培育親密清澈的人際交往,中國一定能更自如地走向世界、贏得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11日 04 版)
(石 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