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國首條志愿者服務熱線成立,到創建“慈善之城”,讓慈善融入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廣東省廣州市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和試驗田,在公益慈善領域做出了諸多探索和創新。近年來,廣州始終堅持以“慈善為民”為核心理念,并借助“慈善+”發展戰略,通過開展“慈善+互聯網”“慈善+運動”“慈善+民俗”等一系列活動,讓公益慈善走進市民的日常生活,營造了人人參與慈善的良好社會氛圍,激發了全社會參與慈善熱情,弘揚崇德向善的慈善精神。
《慈善公益報》記者從廣州市民政局獲悉,為促進全市社會工作與慈善事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近日,廣州市民政局印發了《廣州市實施“社工+慈善”戰略工作方案》(簡稱《方案》)。按照該《方案》,廣州將整合鎮(街)、村(居)、慈善組織、社工機構、志愿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等多方力量,通過打造具有特色的“社工+慈善”制度體系,在全市各社工站設立社區慈善捐贈站點、鼓勵支持慈善組織設立社區慈善基金等九項工作任務,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著力打造“社工+慈善”戰略可持續發展樣本。
《方案》提出,要結合廣州市社區實際,制訂社區慈善捐贈站點服務指引、社區慈善基金服務指引、社工站項目督查制度、社工站項目評估辦法等制度文件,加強對社區慈善基金、慈善捐贈站點、“社工+慈善”活動以及社區慈善資源募集運作、信息公開等方面的規范管理,營造合法、規范、專業的“社工+慈善”發展環境,逐漸形成橫向配套、縱向銜接的具有廣州特色的“社工+慈善”制度體系。
鎮(街道)可通過在市、區慈善會或其他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設立專項基金等形式成立社區慈善基金。有條件的鎮(街)可由捐贈人、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村)居委會、承接駐地社工站的社工機構、志愿團體、居(村)民代表以及市、區慈善會等聯合發起成立社區慈善基金會。啟動資金可由市、區慈善會或其他慈善組織予以支持,后期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募集,主要用于本轄內開展的各項社區公益服務,由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村)居委會、承接駐地社工站的社工機構按照社區慈善基金服務管理指引的規定具體運作,形成“由社區來,到社區去”的“社工+慈善”戰略協同發展運作模式。
結合社工站“113X”模式,圍繞民政重點服務領域,特別是社區扶老、助困、恤孤、助殘及社區治理等方面設計慈善服務項目,由社區慈善基金(會)為慈善服務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首個項目以“耆樂安居”長者居家安全社工服務項目為試點,其他項目由各個社工站先行推進實施,按照“成熟一個培育一個”原則,重點打造一批創新性強、示范性好“社工+慈善”品牌服務項目。
依托社區慈善基金每年舉辦“社區公益微創投”活動,廣泛收集社區民政重點服務對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發動社區各方力量,鏈接社區多方資源來解決,形成社區慈善資源共募共用共享機制,使“社區公益微創投”活動成為支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反映困難群眾意愿,解決困難群眾問題,推動社區自治的民生品牌。
此外,《方案》還明確,將建設社區聯合勸募平臺、推動社區志愿服務、完善評估和激勵機制、加強專業人才培養等。
據記者了解,廣州市實施“社工+慈善”戰略工作按照全面啟動、穩步推進、總結提高三個階段有序進行,時間為2019年1月至12月底。旨在通過實踐探索,力爭讓廣州市“社工+慈善”運行機制健全,慈善捐贈站點布局合理,社區慈善基金(會)發展有序,“社工+慈善”品牌項目打造有力,“社工+慈善”活動特色鮮明,推動解決一批社區困難群體迫切期待解決的問題,助力民生保障和社區治理工作出新出彩。( 記者 王學軍)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