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華為前雇員與這家電信巨頭的糾葛有很多可以切入的角度。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是,圍繞這一事件,輿論場呈現出一種極端分裂的趨勢:但凡指責華為的人很多都被扣上了“美國走狗”的帽子,說他們充當境外敵對勢力的“馬前卒”,為那些絞盡腦汁打壓華為的美國政客做“內應”。
這些力挺華為的人,“愛國心”不容置疑,但在事實有限的前提下,把一起司法糾紛直接上升到國家間戰略博弈的層面,對不同意見者進行價值判斷,甚至道德審判和人身攻擊,這樣的“愛國心”激憤有余,邏輯不足。這樣的言論能夠大行其道,暢通無阻,擠壓的是理性思考與討論的空間,無益于輿論生態健康發展。
在他們這些人眼里,仿佛華為成了碰不得的榮耀化身,對華為有意見就是擾亂大局,就是別有用心。一家不懼殘酷競爭的大企業在你們這兒怎么就成了溫室的花朵?硬要把國家和企業捆綁在一起,這不正是視華為如眼中釘的美國政府的絞盡腦汁要做的事情嗎?怎么唯獨你們這些“愛國人士”偏要投其所好呢?
與其他國家捍衛本國企業一樣,中國政府有義務在國際關系博弈中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但中國政府從未也不會為任何一家企業爭取所謂特殊待遇。目前,國家為華為爭取的無非是公平的市場準入。企業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以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
從很多方面來講,華為都算得上一家偉大的企業。但這些絕非意味著華為可以任意與國家捆綁,絕非意味著華為處處都已擺脫了平庸,甚至不作為。華為的高薪和高人才流失率并存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創新前沿的勞資關系并不理想。作為一家20萬人的企業,偶有糾紛應是大概率事件,不足為奇。相信這次糾紛能夠通過司法途徑得到妥善的解決,華為也會從中吸取教訓,對得起偉大的分量。
在質疑華為的一側,也有一些蹭流量的下作手法,故意把這位前雇員的維權經歷與尚被軟禁在加拿大的華為高管進行對比。凡是有頭腦的人都會清楚兩件事沒有關聯,所謂“兩個世界的華為”所謂“終于被慣壞了的華為”無不屬于為了博取眼球,閉門造車,不惜嫁接事實,故意強化對比,仿佛做的是輿論監督,為民代言,其實干的是火上澆油,損人利己的勾當。這種文章內里潛在邏輯是“吃大戶”,靠混淆視聽為釋放一部分社會矛盾心理張力提供出口。
因此,在這個分裂的輿論場里,無論所謂的“愛國派”,還是所謂的“賣國派”,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在靠爭奪公眾,或爭奪道義制高點,或爭奪流量峰值。他們深諳誰掌握了調解公眾情緒的主動權,誰就掌握了輿論走向,可以享受輿論生態鏈頂端的種種特權。
其實,凡有頭腦的受眾都能看清雙方各自的軟肋:用春秋筆法取代事實鏈條的缺失,用道德審判取代邏輯推理,用情感轟炸取代理性思考。從這三點上說,所謂“愛國派”和“賣國派”都是一丘之貉,互為彼此的買賣。
當初你在他的心田,
是明天的明天。
——阿多尼斯
(本文原載于中國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