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7月25日電 路透社25日報道稱,今年年初以來,中美關系緊張的矛頭從經貿、科技領域擴展至疫情、南海、香港等時政領域。在雙方愈發強硬的態度下,此前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成為雙邊關系中少有的一抹亮色。但隨著中美局勢全面緊張升級、進入對抗模式,難免會波及諸多領域甚至經貿協議。文章指出,中美雙方關閉領事館的舉措令雙邊關系大幅度惡化,外交領域出現對抗后將產生廣泛影響。
彭博社24日報道稱,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經濟部門負責人高路易認為,中美堅持經貿協議的原因是雙方的經濟官員考慮到經濟后果采取了更加務實的態度。中美總體關系越惡化,經貿協議就越重要,因為雙方在這一領域進行了相對建設性的互動和討論,從而為維持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對話提供了一條狹窄的途徑。
貿易戰和疫情并沒有促進美國制造業回流
《紐約時報》23日發表文章,認為貿易戰和疫情并沒有促進美國制造業回流。文章指出,隨著貿易戰情勢加劇,美國的工廠產出在整個2019年都在下降,今年的降幅更大,表明美國的新工廠沒有出現繁榮。經濟學家認為,貿易戰實際上給大多數美國工廠帶來了負擔,因為貿易戰導致零部件價格上漲,并引發了外國的報復。
特朗普政府新成立的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可能提供數百億美元,幫助防護設備和非專利藥的生產回流。政府也在考慮吸引工廠遷回美國的其他稅收激勵措施和“回流補貼”。但幾乎沒有數據支持顯示制造業的大量回流,或創造了“藍領繁榮”。盡管特朗普對全球供應鏈提出種種批評,但外包帶來的經濟激勵仍占上風。一些公司由于中國工資上漲、中美關系在安全和技術等領域惡化等原因離開中國,但更多公司離開中國并不一定代表著美國工人的勝利。
研究公司Panjiva的全球貿易和物流分析師克里斯·羅杰稱,對許多公司來說,讓供應鏈更有韌性實際上意味著將生產分散到世界各地,而不是集中在美國。中國擁有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消費品、快餐和汽車供應商繼續在中國擴張。中國也是世界上工廠最集中的地方,一些公司在中國以外的地方難以找到廠房或熟練工人。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數據顯示,盡管發生了貿易戰,但2019年美國對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繼續上升。一些高管則認為在中國的投資讓他們能夠在美國雇傭更多的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