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擺脫貧困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20到21世紀全球發展實踐和理論面臨的難題之一。2000年9月,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通過《千年宣言》,制定了到2015年全球極端貧困人口減半的減貧目標。按照國際標準衡量,中國在2005年提前10年實現了這一目標。2015年9月,聯合國大會通過2015年后發展議程,提出到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設定的減貧目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提出7個方面的重要經驗和認識,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堅持精準扶貧方略,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這“七個堅持”是對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高度概括,系統說明了消除貧困需要什么理念、什么制度保證、什么社會基礎以及什么路徑和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對于繼續推進鄉村振興以及全球減貧事業都有重要現實和理論意義。
一
對于極端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而言,依靠一般性扶貧措施很難脫貧,只能通過超常規的舉措將資源向這些地區和人口集中,這就需要在全社會展開廣泛的資源統籌和社會動員。在我國脫貧攻堅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為最終消除農村絕對貧困奠定了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消除農村絕對貧困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性,充分認識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堅持對脫貧攻堅集中統一領導,統籌謀劃、強力推進,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集中精銳力量投向脫貧攻堅主戰場,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鮮紅的黨旗始終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高高飄揚。
決勝脫貧攻堅,需要在短時間內統籌資源,幫助貧困人口突破貧困處境,這需要強有力的體制支撐。脫貧攻堅戰中,我們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了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和行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及社會各個方面共同協作形成了脫貧攻堅的合力。黨中央提出要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狠抓政策落實,確保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這就確定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重點和目標。東西部扶貧協作、各個層面結對幫扶、定點扶貧、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不同類型的舉措和創新,共同構建出大扶貧格局。
二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反貧困始終是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發展中國家更是普遍面臨讓大多數社會群體在發展中公平受惠的問題。中國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的實踐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為發展中國家解決經濟增長與減貧脫節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方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國能夠在相對短的時間內消除絕對貧困的關鍵所在。中國共產黨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帶領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實現“耕者有其田”,到建立新中國,再到改革開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等,都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脫貧攻堅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兌現了“寧肯少上幾個大項目,也優先保障脫貧攻堅資金投入”的承諾。正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才最終取得脫貧攻堅偉大勝利。
三
扶貧瞄準失靈、扶貧措施不到位、扶貧效果不顯著,是國際減貧領域面臨的共同難題。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方略,堅持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細化管理和扶持,對扶貧資源實行精準化配置,有效解決了上述難題。比如,通過建立建檔立卡系統,解決了瞄準貧困人口的方法難題。通過精準識別,真正實現了資源的精準配置和精細化扶持。再比如,我們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改善發展條件,增強發展能力,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避免陷入“福利陷阱”,實現了扶貧的可持續發展。開發式精準扶貧在實踐上通過實施“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舉措,解決了開發不精準、增長難普惠的扶貧難題,創新了有利于貧困人口受益的產業扶貧開發模式。此外,通過強化教育扶貧,著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了短期扶貧與長遠脫貧有機結合。
絕對貧困原因復雜多元,脫貧措施既要精準,還要落實到位。脫貧攻堅突出實的導向、嚴的規矩,不搞花拳繡腿,不搞繁文縟節,不做表面文章,堅決反對大而化之、撒胡椒面,堅決反對搞不符合實際的“面子工程”,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實行了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建立了全方位監督體系,真正讓脫貧攻堅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四
國際減貧界長期存在脫貧中個人能動性與社會結構關系的理論悖論,往往將貧困個體看作受困于社會結構的被動受害者。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強調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注重激發人民群眾蘊藏的智慧和力量,通過開發式扶貧方針,充分調動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強大動能,引導貧困群體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主動脫貧、改變命運。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我們黨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的美德,持續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通過完善社會動員機制,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創新社會幫扶方式,形成了人人愿為、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社會幫扶格局。脫貧攻堅期間,東部9省市共向扶貧協作地區投入財政援助和社會幫扶資金1005億多元,東部地區企業赴扶貧協作地區累計投資1萬多億元。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濟、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為決勝脫貧攻堅夯實了社會基礎。
(作者:李小云,系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