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中法德領導人視頻峰會。三國領導人就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中歐關系、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中國日報網就此采訪了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室研究員、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迎。陳迎表示,習主席的講話非常鼓舞人心,進一步明確了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方向,堅定了我國實現“30·60目標”的信心和決心,彰顯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具體來說,陳迎認為,要從六個方面理解講話內容。
第一,重申了“30·60目標”,即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第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中國面臨著巨大挑戰。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只有短短30年時間,我們要以最快速度來實現這一目標,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三,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
第四,中國將拓展溫室氣體管控范圍,我們決定接受《〈蒙特利爾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納入管控范圍。
第五,國際社會應該更多地通過國際合作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而不應該把氣候變化問題作為攻擊其他國家或者說限制他國發展的工具。
第六,重申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各自能力原則。中國不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還要通過南南合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我們也希望發達國家能夠提高自己的減排力度,兌現出資承諾,一起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重大貢獻,陳迎認為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一直堅持多邊主義,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為主渠道,積極推進國際氣候治理進程。
第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績。比如,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大幅度下降,2012年占比接近70%,而2020年已降至56.8%;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目前占全球30%左右;截至2020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15.9%。
第三,通過大力推進南南合作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發展中國家開展了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十百千”項目,除了提供相關物資和開展人員培訓外,還在建設低碳示范園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以此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就整個中法德領導人視頻峰會而言,陳迎注意到峰會通過交流和討論達成廣泛共識。比如,要堅持多邊主義,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中歐合作的重要支柱,共同推進全球環境治理開創新局面,把合作抗疫和促進能源高效、清潔、多元化轉型作為未來中歐合作重點領域。
(編輯:王輝 吳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