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民族文化的國際表達要考慮受眾,柔性傳播、共情傳播。”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展覽處處長羅利君在9月29日舉行的《民族文化的國際表達》學術研討會上表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也是對外傳播的一張“金色”名片。
2021多彩貴州·第十四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正在貴州鎮遠古城舉辦,活動期間來自中國各地的學者、攝影師們匯集一堂,共同探討“民族文化的國際表達”。
湖南大學教授彭蘭玉認為,民族文化的國際表達需要建設三個路線,分別是現代科技的數字路線、教育路線以及保護路線。可以運用現代科技把攝影成果、紀錄片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等搬到“云端”,組成數字博物館進行展示,也可以做語言、建筑等數字博物館,讓海外民眾通過網絡更好地了解中國民族文化、認知中國。
作為國際漢語教育工作者,貴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黨委書記晉克儉曾在美國教授漢語,對于中國民族文化的國際表達感觸頗深。她說,在海外漢語教學過程中,面對著不同的學生和群體,在語言的課程設置中要把文化融入進去,特別是把具有中國元素的內容,如長城、兵馬俑等引入進去。
“在美國教書時,我還把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的獲獎圖片在學校做了一個展覽,得到很好的反響。”晉克儉說,民族文化的國際表達方式多種多樣,不能光說“我怎么好”而要學會做比較,把場域打開,文明互鑒。
活動現場,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主任何嵩昱分享了“后疫情時代民族文化國際表達的新路徑”。2020年初,貴州師范大學“漢語橋”線上團組冬令營開營,8天時間里,越南100名大學生齊聚“云端”,觀看了有關貴州民族服飾、飲食、音樂、舞蹈等視頻課程,聆聽了7場別開生面的“空中課堂”。
“8天時間我們走了兩千多公里,去到苗鄉侗寨為越南學生進行現場直播。”何嵩昱說,越南的學生跟著手機鏡頭云游了大半個貴州,活動最后一天越南學生久久不愿下線,還為我們獻唱中文歌曲《夜空中最亮的星》,“云端”架起了中越文化交流新橋梁。
參會的學者們一致認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個好的國際表達方式可以讓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其中,面向全球各地攝影師的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以及中外青少年口播中國·脫口秀中文(貴州站)國際傳播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民族文化國際表達方式,讓外國友人通過自己的視角感受中國民族文化魅力。(中國日報貴州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