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作示范、勇爭先”鄉村振興走前列

江西是革命老區、農業大省,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擺上了重要日程。以更實舉措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樣板之地,努力推動我省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是踐行“作示范、勇爭先”的必由之路。

“作示范、勇爭先”鄉村振興走前列

來源:江西日報 2021-11-29 07:0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論壇嘉賓:

溫鐵軍 北京大學鄉村振興中心主任

劉 洪 江西省鄉村振興局局長

戴星照 江西省農科院院長

孔發龍 江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

肖梓才 吉水縣委書記

譚伯樂 安義縣委書記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江西是革命老區、農業大省,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擺上了重要日程。今年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第一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更實舉措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樣板之地,努力推動我省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

千舟競發,百舸爭流。當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正在全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作示范、勇爭先”的殷殷囑托。本期論壇聚焦“作示范、勇爭先”鄉村振興走前列,旨在展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勇創一流的新氣象,為加快現代農業強省建設,助推我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而聚智聚力、加油鼓勁。

以更實舉措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樣板之地,努力推動我省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是踐行“作示范、勇爭先”的必由之路。探索“兩線并進”的“江西路徑”,展現“三業共興”的“江西氣象”,打造“五美相映”的“江西風景”,樹立“兩富齊享”的“江西典范”

劉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江西作為革命老區、農業大省,這些年,“三農”工作取得長足進步,絕對貧困問題徹底解決,但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然是現代化建設最大的短板。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更實舉措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樣板之地,努力推動我省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契合了發展之勢、彰顯了擔當之為、順應了民心之盼,是踐行“作示范、勇爭先”殷殷囑托的必由之路、必答之題。鄉村振興部門將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扛牢使命、擔當實干,奮力推進我省鄉村振興打造樣板之地、走在全國前列。

探索“兩線并進”的“江西路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十四五”時期農村工作第一位的任務。我們將嚴格按照中央設立5年過渡期和“四個不摘”的要求,把好“兩條線”。一方面,守住底線。經過八年奮戰,江西與全國一道,奪取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勝利果實來之不易,防止返貧責重如山。我們將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防止規模性返貧。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實施動態監測,繼續精準施策,及時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對易地搬遷群眾,強化后續扶持,確保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對扶貧項目資產,摸清底線、加強監管,確保持續發揮作用。另一方面,貫穿主線。統籌抓好、一體推進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以脫貧攻堅的巨大成果來推動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來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實現兩大任務的有效銜接。堅持規劃引領、示范帶動,對全省100個縣(市、區),按照先行示范縣、整體推進縣、重點幫扶縣“三類”,分類梯次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對全省篩選確定的1841個“十四五”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全面推動補短板、夯基礎、縮差距、促發展。以“守底線、謀主線”雙線并進,走實“打造樣板、走在前列”的“江西路徑”。

展現“三業共興”的“江西氣象”。鄉村要振興,發展要先行。我們將依托江西豐富的農業資源,統籌推動產業、就業和創業,加快農村發展步伐。大力發展產業。發展壯大綠色大米、生態水產、有機蔬菜、休閑農業等一批千億元產業,贛南臍橙、“四綠一紅”(江西茶葉)等一批百億元產業,形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深入實施“生態鄱陽湖·綠色農產品”品牌戰略,深挖富硒品牌潛力,提升“贛字號”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民群眾共贏。著力促進就業。堅持擴容、提質并舉,讓老區農民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積極對接長三角、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暢通農民外出就業渠道。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民職業化,拓展農業就業空間。推動實施就業技能提升行動,培育“景漂工匠”“南康木匠”“資溪面包師”“廣昌物流員”“安義鋁合金”“新干箱包”等一批特色勞務品牌。積極引導創業。研究制定《關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助力鄉村振興的若干意見》,強化政策支持,引導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加速向脫貧地區、向鄉村一線流通,帶動鄉村年輕人、新鄉賢返鄉創業。通過產業、就業、創業“三業共興”,展現“打造樣板、走在前列”的“江西氣象”。

打造“五美相映”的“江西風景”。以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江西“氣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為強大動力,著力打造彰顯產業興旺之美、自然生態之美、文明淳樸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諧有序之美的新時代“五美”鄉村,讓江西鄉村展現這邊獨好的風景。以更大力度推進鄉村建設。從村莊規劃編制著手,堅持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打造一批田園鄉村、文化古村、休閑旅游鄉村、現代宜居鄉村。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從農村廁所革命、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著手,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更優路徑推進產村融合。充分發揮江西傳統古村、紅色名村、生態鄉村的獨特優勢,挖掘“農業+鄉村旅游”的休閑觀光功能,促進農旅文一體化發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推動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實現“景在村中、村在景中”。以更強引領推進鄉村善治。依托贛服通等平臺,提升鄉鎮和村為民服務能力,以數字賦能讓鄉村治理變“智理”。大力推進鄉村治理試點示范,總結推廣“法律明白人”“頤養之家”“愛心超市”等鄉村治理典型經驗。以內外兼修、五美相映,打造“打造樣板、走在前列”的“江西風景”。

樹立“兩富齊享”的“江西典范”。立足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群眾生活改善、鄉村全面振興,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聚焦“物質上富裕”,堅持“輸血+造血”相結合,多措并舉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對農村低收入人口收入支出情況的監測,強化低保、醫保等政策落實,擴大農民增收的“保障面”。注重堅持“扶志”“扶技”和“技智”,增強農民增收的“動力源”。聚焦“精神上富足”,抓好鄉村文化建設,強化農村社會事業,促進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堅持價值引領,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感恩教育行動。通過富裕富足、“兩富齊享”,樹立“打造樣板、走在前列”的“江西典范”。

鄉村振興是應對疫情影響下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抹斜陽也是生產資源。鄉村振興必須走出新路,通過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實現生態資本深化,將沉淀于鄉村的數以百萬億的生態資產價值激活

溫鐵軍:鄉村振興戰略是疫情影響下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縱觀歷史,世界范圍內振興鄉村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模式已經演化為三種異質性很強的不同類型:第一種是以美加澳為代表的“盎格魯美利堅模式”的大農場農業。第二種是以歐盟為代表的“萊茵模式”的中小農場農業,農業資本化與生態化相結合,形成與農業生態化高度相關的綠色社會運動。第三種則是以中日韓為代表的“東亞模式”的農戶經濟,是通過對農村人口全覆蓋的普惠制的綜合性合作社體系來實現社會資源資本化。

相比世界范圍內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經驗,我國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即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深走實“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把以往粗放數量型增長改為質量效益型增長的生態經濟。因內涵生態資源最豐富的是鄉村,使得鄉村振興成為21世紀新階段發展潛力最大的領域。

一方面,傳統的工業思維只把土地、勞動力、資本作為生產力要素,在今天的鄉村振興發展中,山水林田湖草沙,乃至冰天雪地,都成為生產力新要素。稻田里的螢火蟲,天空中的星星,傍晚的一抹斜陽等空間生態資源,都是鄉村康養的重要生產資源。過去強調的是平面要素,今天生產力要素結構得到極大拓展,就連看不見摸不著的數字也變成了核心要素。

另一方面,基于生產要素帶動生產力的變革,新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最需要創新的是生產關系領域,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中央文件特別強調了“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以及“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參與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建設”。

“三位一體”和“市民下鄉”都是帶動空間生態資源要素激活的重要發展方向,在深化改革中,現代農業農村生態轉型和質量效益提升還應該從以下方面著力探索:

一是通過“深化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大力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為社會企業,讓農民成為生態資源價值化的微觀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冰天雪地等生態化空間資源具有典型的非標性、整體性和公共性,其產權邊界與村社地緣邊界高度重合,因生命共同體而具有內在結構性黏連而不可分割。因此,對現代生態化農業資源開發要以整體系統的方式體現其價值實現過程。要通過縣域經濟體系來加速生態資源的資本化進程,以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和“三變”改革為契機,培育縣域生態資源資產經營平臺;由“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合作社進行“三產融合”運作,做好鄉村集體經濟的公司化改制和符合在地化內涵的機制性建設;縣域的金融供給側改革要與農業供給側改革有機融合,從而實現整體性開發和生態收益共享。唯有各級優惠政策用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建立生態化空間資源產權交易市場體系,農民才有可能持續性地獲得更多收益,從而體現“空間正義”,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才能落到實處,實現“生態產業化”。

二是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加速構建符合高質量發展的城鄉融合體系。首先,應加強數字科技帶動業態創新在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信息的不對稱和鄉村資源資產的非標性困阻著城鄉要素的交易。在深化數字鄉村建設中,應進一步建立縣域范圍內生態資源價值化數據庫,通過區塊鏈技術及可追溯體系與各類消費者大數據對接,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鄉村生態產品及服務做精準化的整合。其次,提供“市民下鄉”與農民聯合創業的有利條件。疫情之后,隨著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出現了城市人才和社會資本回流鄉村的客觀趨勢,從而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我們既要出臺政策,鼓勵資本下鄉,還要鼓勵“市民下鄉”,鼓勵鄉賢、新農人、藝術家、媒體人、高校青年、退休人員等各類城市人群參與農業農村發展,促進休閑旅游、養生體驗、教育文化等新業態及相關物業交易的增長,實現“產業生態化”。

總之,鄉村振興必須走出新路,通過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推進農業與金融兩大供給側改革,促進生態空間資源開發,培育新型縣域經濟,將沉淀于鄉村的數以百萬億的生態資產價值激活,實現生態資本深化,真正夯實國內循環的經濟基礎。

鄉村振興,要靠農業科技的支撐和驅動。建設全國一流的農業科技創新高地,打造一流的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創造一流的科技服務鄉村振興成效,力爭全省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實力位列中部地區前列、全國一流

戴星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歸根到底要靠農業科技的支撐和驅動。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科技創新驅動戰略,鄉村振興開局良好、成效顯著。全省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430億斤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邁上60%的新臺階,水稻的綜合機械化率達81.3%,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農業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產業園中應用率達90%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

盡管如此,當前農業的基礎研究、底層技術、原創性成果依然不足,育種技術、資源利用、產品質量及農業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卡脖子”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仍任重道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迫切需要通過農業科技創新解決當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難題。

作示范、勇爭先,努力建設全國一流的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加快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十四五”期間,我省應聚焦“糧食安全、農業生態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優化農業科技創新力量布局,構建適應“高產、高值、生態、安全”發展要求的農業全產業鏈技術供給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塑造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農業發展新優勢。一是形成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進一步加大水稻育種、家豬育種、紅壤丘陵綜合高效開發等傳統優勢科技領域創新力度,在家豬育種、菌根共生稻、節水抗旱稻、D1型雜交稻、農業環境治理、生態農業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國際先進的科技成果。二是培優特色產業科技領域。圍繞打造柑橘、茶葉、特種水產、蔬菜、油菜、農產品加工、南方丘陵小型化智能農機裝備等名特優產業,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形成一批支撐全省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重大新技術、重大新品種和重大新產品。三是建設一批全國一流的農業科技優勢領域。在生豬高效全基因組選擇與基因編輯、南方紅壤丘陵綜合高效開發、東鄉野生稻種質資源創新及水稻育種、蘆筍種質資源和育種技術創新、綠色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創新水平達到全國一流。

作示范、勇爭先,努力打造一流的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環境 ,全面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活力。一是創新科研組織方式。構建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和科研機構研發主體的“產學研用”創新機制,推進完善重大項目聯合攻關、重大創新平臺共建共享的新型組織模式。二是優化科研投入結構。建立對基礎類、公益類農業科研機構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引導和促進科研人員集中精力潛心搞科研。加大財政對提供公共科技產品服務機構和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業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三是完善分類評價和績效考核制度。推動由“唯論文、重獎勵”向“崇創新、重貢獻”轉變,引導廣大科技人員將論文寫在大地上。鼓勵和支持農業科技人員離崗創業,創辦科技型企業。四是深化農業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加大對農業知識產權侵權的懲治力度,建立農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等全鏈條保護制度。健全以價值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鼓勵拓展技術股與現金股相結合的激勵模式,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

作示范、勇爭先,努力創造一流的科技服務鄉村振興成效,打造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高地。一方面,多元化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健全政府主導的農技推廣體系,探索推行設區市農技推廣機構與農業科研機構合并運行,積極推進“訂單科研”服務;創建多樣化的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搭建成果展示、推介和交易平臺。另一方面,做強“一院一園一區一團”,系統構建科技服務鄉村振興新體系。一是做強省級農業科研機構。參照高校“雙一流”建設方案,設立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和創新能力提升專項,力爭在“十四五”末,全省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實力位列中部地區前列、全國一流。二是做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圍繞“一縣一特”,大力實施科技進園區行動,形成輻射帶動全省星羅棋布的農業科技產業引擎。三是加快推進井岡山農高區建設,突出紅壤農業生態高值產業特色。四是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服務制度。支持市、縣(區)建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按照“一縣一團”“一業一團”的方式,實現科技特派員服務與創業對全省100個縣(市、區)、重點農業產業全覆蓋。

鄉村要振興,金融要先行。全省農商銀行將切實扛起“金融贛軍”龍頭銀行的責任擔當,在保障鄉村振興供給、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建設行動、促進農村共同富裕等方面“作示范、勇爭先”,爭創農村金融“第一等的工作”

孔發龍:鄉村要振興,金融要先行。作為扎根贛鄱大地70年的本土金融機構,全省農商銀行在鄉村振興上將全力踐行“作示范、勇爭先”的目標要求,切實扛起“金融贛軍”龍頭銀行的責任擔當,以一流的金融資源、一流的金融創新、一流的金融服務,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爭創農村金融“第一等的工作”。

在保障鄉村振興供給上作示范、勇爭先。堅持資源優先安排。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三農”領域,“十四五”時期,全省農商銀行將發放專項貸款1萬億元以上,保障鄉村振興金融供給充裕充沛。堅持貸款優先發放。單列信貸計劃、單設評審標準、單獨考核推進,建立完善鄉村振興可貸項目庫,實現鄉村振興貸款占比、農村網點存貸比、農村網點授信面持續提升。堅持服務優先滿足。下沉延伸服務觸角,打通線上線下服務渠道,高標準建設綜合型普惠金融服務站,高質量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在贛服通金融專區推出更多惠農服務功能,讓農村金融服務更加便捷高效、暖心爽心。

在支持鄉村產業發展上作示范、勇爭先。以更大力度助力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建設。堅持以產業為本、金融為器,加大對糧食生產、現代種業、生豬養殖以及依托當地獨特資源的休閑旅游、農村康養等鄉村特色產業的有效信貸投放,全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更多資金支持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發展產業鏈金融,加大對農業全產業鏈的金融支持力度,使更多資金流向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農業產業強鎮、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和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以更實舉措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擴大信用貸款、增加首貸戶、提升貸款額度等金融“組合拳”,推動鄉村產業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農戶小額貸款持續增長,更好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在助力鄉村建設行動上作示范、勇爭先。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和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大力推廣“畜禽智能潔養貸”“碳幣貸”等綠色信貸模式,全面助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大力發展民生金融。加大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從授信條件、貸款利率、審批程序和規模支持等方面給予傾斜,全面助力農村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項目。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深入推進以黨建為引領、以“整村推進、整村授信”為依托、以“信用農戶、信用村組、信用鄉鎮”評定為抓手的農村信用工程,積極開展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全面助力農村建設美好家園。

在促進農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勇爭先。保持金融幫扶政策和力度總體穩定,確保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項目,持續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金融服務工作。主動策應農村改革,大力推廣“百福農權貸”“古村落金融貸”等創新產品,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著力提升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質量,更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在生產生活、投資興業、財富管理、市民化等多方面的金融需求,為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共同富裕保駕護航。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全省農商銀行將緊緊圍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一步聚焦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打好種業翻身仗、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等重點領域,積極探索“農戶+合作社(企業)+銀行”等創新模式,為助力我省加快現代農業強省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吉水縣以推進省級鄉村振興先行示范縣建設為主線,“造血”引活水,“賦能”增動力,“樹魂”潤沃土,“美顏”亮底色,“強基”筑堡壘,奮力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方面作示范、勇爭先,日前該縣獲批創建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肖梓才:日前獲批創建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的吉水縣,緊緊圍繞“建設鄉村振興善治區”和“打造人人向往的大美鄉村”,以推進省級鄉村振興先行示范縣建設為主線,奮力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方面作示范、勇爭先。

一是“造血”引活水,在產業振興方面作示范、勇爭先。吉水是知名的“贛中糧倉”,年產量10億斤,農作物機械化率達78.8%,建有大型水稻智能育秧中心4個,4次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吉水形成了“山上油茶花,田里稻藕蝦,林下藥菌香,村里農旅+”產業發展格局,確立了“1+5+N”富民產業體系,培育井岡山糧油集團成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全縣農業產業提質升級。我們還采取“企業+合作社+種植戶”等方式,建立社會化服務組織74家,發展稻柚種植訂單面積38萬畝,綠色水稻、井岡蜜柚特色產業直接帶動了全縣三分之一以上的農戶增產增收。下一步,我們將探索現代農業全產業鏈高效服務機制創新,實施一批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和農業項目、創建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全省有影響力帶動力的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省級田園綜合體和休閑農業精品園區。

二是“賦能”增動力,在人才振興方面作示范、勇爭先。在吉水,一大批農科專家、鄉土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我們柔性引進國家特色蔬菜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學校科研團隊,指導本土農業公司建立辣椒基地,成為小鄉鎮的扶貧大產業;與農業科技公司合作創新打造名家名匠工作室——王志兵長實竹子科技工作室,該工作室已成功申報專利10項;組建多支農業科技服務隊,常態化開展送科技下鄉、鄉村振興業務培訓等活動,帶動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758家、家庭農場562家。我們還遴選407名“新時代贛鄱鄉村好青年”,重點培養推動鄉村振興的骨干力量。下一步,我們將以“綠領”培養為重點,將人才項目向鄉村振興一線傾斜;加強與國家級高端農業科研機構、知名院校等合作聯盟,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三是“樹魂”潤沃土,在文化振興方面作示范、勇爭先。吉水是江西十大文化古縣之一、廬陵文化核心區,也是一片紅色熱土。圍繞凝聚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增強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功能,建成全省首個由省級媒體與縣(市、區)共同構建的媒體深度融合聯合體;創成全國文明村鎮3個、省級文明村鎮9個;多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連線成面,建成國家級4A景區2個、省3A級鄉村旅游點7個、省休閑農業精品示范點2個。下一步,我們將以承辦2022年吉安市旅發大會為契機,加快文旅“五個一”工程和重點文旅項目建設,打造沿贛江旅游風光帶,打通旅游服務全產業鏈,擦亮廬陵文化“金字招牌”,力爭把吉水打造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旅游休閑度假區。

四是“美顏”亮底色,在生態振興方面作示范、勇爭先。全縣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基地5萬多畝,獲評全省整縣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示范縣、中國清水龍蝦之鄉。全縣最大的稻漁產業基地同江萬畝稻漁產業園, 495戶貧困戶入股產業園潤澤養殖合作社,已連續分紅10年。堅持做精做優大美鄉村,實現2002個美麗鄉村點建設全覆蓋,獲評全省美麗宜居示范縣。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快建設新時代“五美”鄉村, 爭創全國村莊清潔行動示范縣;深入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全力推進贛江流域吉水段水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因地制宜探索“兩山銀行”“濕地銀行”“森林銀行”運營模式,著力拓展“兩山”雙向轉化通道,讓綠色生態成為吉水鄉村振興的亮麗底色。

五是“強基”筑堡壘,在組織振興上作示范、勇爭先。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安排縣領導、縣直單位、第一書記對75個鄉村振興重點村開展定點幫扶,160余名村黨組織書記創辦、領辦了企業或專業合作社。“黨建+鄉賢治理”模式是吉水創新基層治理的一個生動典范,全縣3800余名鄉賢招引和參與重大項目87個,引進資金26億元以上。我們將扎實開展鄉村振興示范村和紅色名村建設工作,構建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

安義縣作為全省農業農村工作先進縣、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以特色產業為核心、環境整治為中心、基層治理為重心,全力打造“興旺安義”“畫里安義”“地安人義”,全力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努力在鄉村全面振興上作示范、勇爭先

譚伯樂:作為全省農業農村工作先進縣,安義縣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力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努力在鄉村全面振興上作示范、勇爭先。

以特色產業為核心,打造充滿希望、高質高效的“興旺安義”。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也是基礎。作為全國第三批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我們堅持把特色農業發展擺在首位,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水果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打造了以水稻、水果、米粉、蔬菜等為重點的特色產業鏈,培育了江西綠能、中國云廚等農業龍頭企業30家、新型經營主體1200余家。“綠能模式”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成果在全省推廣,安義水稻產業鏈入選了全國63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建設名單。我們持續做好農文旅結合文章,形成了以安義古村群為龍頭、特色景點為支撐的全域旅游格局,榮獲了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等稱號。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進一產“接二連三”,推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一方面,堅持走精品化、品牌化發展之路,不斷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推廣“綠能模式”,做大做強江西綠能、中國云廚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水果、米粉等農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力爭創建多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新增多家省級龍頭企業。另一方面,持續做好農文旅結合文章,全力推進安義古村群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沿即將修建的南昌繞城西二環高速公路布局農文旅產業帶,打造更多精品旅游線路,推動全域旅游向縱深發展,爭創全國全域旅游示范縣,將安義打造成全省的“菜籃子”“果盤子”“休閑打卡地”。

以環境整治為中心,打造移步即景、宜業宜居的“畫里安義”。安義縣生態環境優美、人文底蘊深厚,境由梅嶺、三爪侖和圣水堂三個國家級森林公園環抱,非耕地森林覆蓋率達68%,是南昌市的后花園和天然氧吧,也是全國生態環保建設試點示范縣。近年來,我們對全縣910個村莊建設統一規劃,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大治理”“五大工程”,打造了書畫墨山村等13個風貌優美、特色鮮明的精品示范村,實現了50戶以上自然村公廁、建制村污水治理試點建設“兩個全覆蓋”,安義的鄉村田野隨處可見“小橋流水人家”的美景,榮獲了全省美麗宜居示范縣、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等稱號。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試點縣建設為契機,按照整潔村、示范村、美麗村、特色村四個梯度對全縣鄉村實行分級分類打造,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整潔庭院整治、農村廁所革命三大行動,健全“五定包干”環境長效管護機制,不斷提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全面推進農村路域環境整治和路網提升工程,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由基礎整治向品質提升邁進。

以基層治理為重心,打造幸福祥和、向上向善的“地安人義”。安義自古素有“安泰義德、地安人義”的風尚,享有“江西小溫州”的美譽。作為全省第一批、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近年來,我們堅持“富口袋”與“富腦袋”并重,依托走親連心“1號大調研”活動,深化脫貧攻堅工作,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構建農村基層治理新格局,連續14年被評為全省平安縣,榮獲了南昌市首個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稱號。下一步,我們將以黨建為引領,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確保“兩不愁三保障”成色不褪。全面加強村后備干部建設,開展“凌美龍式”優秀村支書評選活動,大力發展“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產業模式,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帶動更多的農民發家致富。堅持以鄉鎮“每季度一評比”活動為抓手,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激發鎮村干部干事創業熱情。持續推進黨的基層陣地資源整合,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善治體系,繼續擦亮“綜治銀行”“綜治哨所”等社會治理品牌,鞏固拓展“有事來說”基層民主協商平臺,走出基層治理賦能鄉村振興的“好路子”。

微論壇

@泰豪論壇

寧都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廖麗萍(寧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寧都縣充分發掘紅色文化資源,不斷激發鄉村振興的強大內生動力。以紅色文化“育人”,打造“紅動寧都”品牌,開展全民講紅色故事短視頻展播,持續講好寧都故事;大力唱響“文鄉詩國”品牌,創建“中華詩詞之鄉”,舉辦寧都紅詩會,擦亮“中國客家民俗之鄉”品牌;以身邊好人“育人”,全力辦好“贛州好人故事會”寧都專場,常態化開展群眾評選活動,先后涌現出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廖竹生等8位“中國好人”,11位“江西好人”;以綠色文化“興業”,通過舉辦文化旅游節,組織“非遺”文化進景區、寧都特色菜比賽、旅游美食季等系列活動,持續做旺人氣、做大產業、做強品牌,不斷開創寧都縣產業強、城鄉美、百姓富、風氣正的新局面。

橫峰走出革命老區振興之路

宋林峰(橫峰縣融媒體中心):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橫峰是革命老區,近年來該縣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2020年,橫峰縣村級集體經濟年總收入2058.44萬元,平均每個村達32萬元;全縣困難群眾人均純收入達1.31萬余元,較上年提高15%。該縣先后獲評全國人居環境整治激勵縣、“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全國第五個“中華暗夜星空保護地”,榮登中國“三農”十大創新榜;楓林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后占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善塘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等。

蔣巷聚焦大基地大品牌建設

郭朝輝(南昌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蔣巷鎮黨委書記):蔣巷鎮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傳統農業大鎮優勢,強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聚焦基地和品牌建設。在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2萬畝以上的基礎上,推進10萬頭生豬屠宰深加工基地,萬畝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和千畝高質高效蔬菜基地建設。大力推進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推廣“稻+”生態種養模式,做強稻蝦米、有機魚、生態味蛋等特色農產品,打造國鴻生鮮、鄱湖水產、祥廚調味品等一批在全國有知名度的企業品牌。大力發展“農業+教育”“生態+旅游”等綠色經濟,打造“省級旅游風情小鎮”“鄱陽湖最美觀鳥岸線”,實現農業全產業鏈增值,呈現“江西農業看蔣巷”的新輝煌。

數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唐建偉(聯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總經理):江西聯通攜手省委網信辦共同推進全省數字鄉村建設,雙方在整體規劃設計、試點建設、完善信息基礎設施、推進鄉村數字治理新模式、完善“三農”信息服務體系、探索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機制等領域持續開展深度合作。目前正依托中國聯通集團“數字鄉村”云平臺的平安鄉村、美麗鄉村、智慧農業、鄉村旅游、鄉村電商、惠農服務六大特色應用,在南昌進賢縣、上饒玉山縣、吉安井岡山市、贛州安遠縣等國家級和省級數字鄉村試點縣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示范項目。預計今年底聯通“數字鄉村”將服務全省超2000個行政村, 為鄉村發展添“智”提“質”。

臘市呈現瓜果常熟特色農業

黃新鈴(湘東區臘市鎮黨委書記):萍鄉市湘東區臘市鎮在鄉村振興中立足鄉村特色優勢,努力讓農業更有奔頭、農村更有看頭、農民更有盼頭。該鎮以建設國家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做大做強錦旺農林、臍橙基地、楊梅基地等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截至目前,臘市鎮100畝以上農業規模特色基地達26個,已逐步形成了聯動互促、瓜果常熟的“一河兩岸”特色農業新景象。

中洲“一村一品”助農增收

黃冬生(樟樹市中洲鄉黨委書記):樟樹市中洲鄉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將當地資源產業化、品牌化。截至目前,該村先后建成了“西塘平菇”“吳平薯粉絲”以及中藥材、蔬菜、光伏等10個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產業基地,帶動了全鄉352戶脫貧戶實現增收致富,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突破性增長,“黨建+合作社(企業)+農戶”等模式卓有成效,今年6月該鄉被評為“江西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袁渡成江南最大豌豆基地

李文誠(豐城市袁渡鎮黨委書記):近年來,農業大鎮袁渡鎮做足特色文章,產業發展揚勢成優。該鎮素有“豌豆之鄉”美譽,通過大力推廣薄膜育苗、大棚種植栽培技術和“春提早、秋延后”等高產模式,合理使用無公害化生物菌肥和生物農藥,使豌豆量質雙升,吸引了全國20多個省市的客商,該鎮已成為江南最大的豌豆生產加工基地和村民“搖錢豆”。與此同時,茭白、紅薯葉、荸薺等綠色無公害蔬菜規模效應也日益凸顯,袁渡成為省會南昌名副其實的蔬菜供應基地。

“狗牯腦茶”見證遂川鄉村振興

李書哲(遂川縣委宣傳部新聞干事):高山溫泉茶之鄉遂川盛產名茶“狗牯腦”,蘇東坡曾飲茶作賦,經歷了歷史的跌宕起伏,現在又成了一條富民產業鏈。目前,全縣種植面積達28.2萬畝,年產9020噸,產值21.7億元,帶動約10萬群眾增收致富。作為一名新聞干事,我無數次行走在這片大地上,從泥濘山路到康莊大道,從老舊房屋到移民安居,從外出務工到返鄉創業,從產業單薄到“以茶立縣”……我無數次眼含熱淚,講述“狗牯腦茶”故事,見證和記錄這里的鄉村振興。

期待更多新農人下鄉創業

戴繼民(江西田園牧歌合伙人):五年前,我開始拍攝“新農人再造鄉村”,用影像去記錄那些具有情懷和學識的返鄉青年,他們中有種植生態水稻帶領全村致富的,有用電商銷售土特產的,有打造鄉村文創IP的,這些主人公多是80、90后,他們似星星之火,閃耀在希望的田野。鄉村振興需要更多年輕人下鄉創業。

【責任編輯:張天磊】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C財經客戶端 掃碼下載
Chinadaily-cn 中文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