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法蘭克福一個加油站顯示的油價。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油價暴漲。(圖片來源:新華社)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當地時間3月15日,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在歐盟財長會議后警告稱,由于德國經濟可能因俄烏沖突陷入經濟衰退和遭受通脹飆升的沖擊,歐洲經濟復蘇可能遭到“嚴重影響”。盡管如此,歐盟當天還是批準了最新一輪對俄制裁措施。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稱,“歐洲將不得不為沖突帶來的賬單做好準備。”
事實上,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盟追隨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就一直被質疑為“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相較于美俄關系,歐盟與俄羅斯在能源、貿易、物流等領域聯系緊密。歐盟大約 40% 的天然氣進口來自俄羅斯,俄羅斯還是歐洲原油、木材、稀有金屬等原材料的主要出口方。
早在俄烏沖突爆發前,歐洲就已經不得不忍受地緣政治緊張所帶來的通脹壓力:受能源、大宗商品和食品價格飆漲的影響,2月歐元區通脹率上升到5.8%的歷史新高。而隨著歐盟追隨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制裁,進一步推高了原油、小麥等大宗商品的價格,這無疑給歐洲的經濟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歐洲央行已經將歐元區今年的經濟增長率下調至3.7%;旅游業占GDP20%的塞浦路斯不得不面對俄羅斯游客大幅減少所帶來的巨大損失;德國歐洲經濟研究院(ZEW)最新公布的德國投資者信心指數從2月的54.3暴跌至3月份的-39.3,接近2020年3月達到的-49.5的歷史最低點。可以說,面對俄烏沖突,歐盟正日益陷入“美國拱火、歐洲埋單”的困境中。
事實上,歐盟并不是不清楚制裁俄羅斯在經濟上可能存在的巨大風險,其至今遲遲不愿宣布暫停從俄羅斯進口原油和天然氣等就是明證。但在美國揮舞起制裁的指揮棒之后,歐盟又不得不隨之起舞,這種“打碎牙齒和血吞”的舉動,無疑讓歐盟念茲在茲的“戰略自主”再度陷入困境。
一方面,盡管歐盟多年來一直在推動戰略自主,但并未改變其在跨大西洋關系中的弱勢地位。在軍事和安全問題上,歐洲長期依賴由美國領導的北約。歐洲國家在對外進行維和、開展反恐行動,背后也離不開北約的后勤和情報系統。盡管法德等國過去幾年一直在推動“歐洲軍”的組建工作,但由于歐盟自身機制和內部矛盾問題,始終沒有出現實質性突破。在經濟上,盡管歐盟一直想要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歐元區“有貨幣政策、無財政政策”的痼疾,一直是歐元發展的天然缺陷,也令歐元始終難以挑戰美元在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計價體系和支付體系中的強勢地位,比如表面上看起來是由歐洲開發的SWIFT系統,實際上卻不得不仰美國鼻息。在發展問題上,歐洲數字化依靠美國互聯網巨頭,沒有自己的搜索引擎,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均受制于人,許多核心技術也要仰仗美國。這種弱勢地位決定了歐盟在面對重大地緣政治沖突和大國政治博弈時,不得不追隨美國的腳步。
另一方面,歐盟內部矛盾也令歐盟推動戰略自主舉步維艱。烏克蘭一紙快速入盟的申請就將歐盟國家內部的不合擺上了臺面:就烏克蘭加入問題,僅保加利亞、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8國正式支持,荷蘭首相呂特則代表老歐洲發出了“不存在快速入盟程序”的聲音。實際上,過去這些年,以法德為代表的“老歐洲”和以波蘭、匈牙利等國為代表的“新歐洲”之間,圍繞財政、金融、難民、國家治理等問題齟齬不斷;新冠疫情之下,各國各自為政進一步加劇了歐盟內部的離心傾向;同時,美國也借著新老歐洲之間的不合不斷在歐盟內部“打楔子”“釘釘子”,這些都成為歐盟凝聚共識的“絆腳石”,更遑論推動歐盟戰略自主。
可以說,俄烏沖突放大了歐盟戰略自主性不足的缺陷,但從長期來看這也會讓歐盟意識到增強戰略自主性是道必答題。一方面,無論是在本次俄烏沖突中、還是在阿富汗等地區問題上,都已經讓歐盟認識到美國并不是歐洲在安全問題上可以完全信任的對象;另一方面,歐美本身在經貿、金融、氣候變化等諸多領域存在矛盾,甚至雙方還存在利益沖突,歐盟本身也不愿意在國際舞臺上繼續扮演美國的“小弟”的角色。這些都決定了歐洲必須要真正實現戰略自主,才能在未來的多極世界中真正成為有分量的一極。
盡管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博弈中,構建歐洲戰略自主的過程會極為艱難曲折,充滿不確定性,但某種程度上講,歐盟要想在全球競爭中保持一定地位,這是一條必經之路。(聶舒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