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大時代】合肥:“科里科氣”產業創新聚珠成鏈 “城湖共生”國寶珍禽還巢翩躚

統計顯示,巢湖濕地資源記錄的植物數量由2013年的211種升至562種,沿岸有記錄的鳥類總數已達303種,東方白鸛、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重現巢湖。以生態為底,以創新為脈,以產業為骨,勇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未來,合肥這座城市還有著更大的夢想。

【大時代】合肥:“科里科氣”產業創新聚珠成鏈 “城湖共生”國寶珍禽還巢翩躚

來源:央廣網 2022-09-25 18:5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編者按:“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涌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為立體展現各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時代》系列主題報道,邀您和我們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大時代、筑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央廣網合肥9月24日消息 十年前,因為送孩子到合肥上學,安徽巢湖市供電公司的錢茂松拿起相機,開始沿著巢湖岸線“追鳥”。十年間,他的鏡頭記錄了環湖濕地中一批批鳥類“新朋友”,其中就有被稱為“鳥界國寶”的東方白鸛。

鏡頭外,安徽創新館在巢湖之畔拔地而起,熱核聚變、墨子傳信、九章計算……一大批前沿科技成果在這里集中展示,標注著這座城市“融入肌理”的科創基因。

時光不語,卻給了所有答案。歲月不言,卻見證了所有變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到合肥考察,“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我們要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言猶在耳。

  合肥市政務文化新區(央廣網發 張大崗 攝)

2012年到2021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大關,成功躋身“GDP萬億城市俱樂部”。作為過去十年全國進步最快的主要城市之一,“科里科氣”的合肥以創新為引領,蹚出了新時代獨具特色的城市發展新模式。

城湖“共生共榮” 國寶珍禽頻現巢湖之濱

2011年8月,行政區劃調整后,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成為合肥的“內湖”。

當時的巢湖因為水質惡化,被列為全國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2012年3月2日,巢湖治理的專設管理機構——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揭牌。十年來,合肥市始終將巢湖綜合治理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抓,也開啟了一座城與一片湖的共生共榮之路。

  如今巢湖岸邊,湖天一色,生態宜人(央廣網發 合肥市委宣傳部供圖)

“問題在湖里,根子在岸上。”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局長余忠勇說,在巢湖綜合治理工程啟動之初就確定了“四源同治”的思路,“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2012年以來,合肥共投入約150億元改造排水管網,新建一批城市污水處理廠,實現了85個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入湖河流全面消除水質劣Ⅴ類,從源頭上凈化入湖水源。

初秋時節,肥東縣長臨河鎮十八聯圩濕地生機盎然,睡蓮映日,蘆葦成片,鷺鳥翔集。

定時定點查看濕地內植物生長和水質凈化情況,目前是李家政的日常工作。2017年因長臨河濕地建設的需要,這位在原長臨河2814漁場工作了近30年的場長,轉任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見證了十八聯圩從漁場到濕地的轉變。2017年,漁場3500畝水面全部退養,200余戶養殖戶全部退出,周邊56個自然村共有1.2萬人退居。“雖然心里不舍,但還是決定搬。”

十八聯圩從漁場到濕地的蛻變(央廣網發 陳振 攝)

2022年7月20日,隨著肥東十八聯圩濕地三期項目最后一道工序落地,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投資近60億元的環巢湖十大濕地全面建成。十大濕地猶如“翡翠項鏈”,筑起環巢湖水生態、水安全屏障。

在岸上的“對癥下藥”,效果逐漸體現在湖里。

“我做藍藻打撈7年了,今年湖面藍藻最少,幾乎聞不到味道。”合肥包河區岸上草原深井控藻平臺運維負責人孟凡周看著眼前的一湖清水臉上露出憨厚笑容。“前幾年8月是最忙的時候,吃住在湖邊,臭得都透不過氣,水面全是綠油油的藍藻,船都開不動。”

據統計,包河區近四年打撈的藍藻藻泥從2019年的11183噸,降低到2021年6575噸。今年截至8月21日,包河區共處理藻泥僅為1482噸。

  藍藻打撈人員在進行作業(央廣網記者 鮑玉嬋 攝)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巢湖水質創1979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2019年巢湖水質由2015年Ⅴ類好轉為Ⅳ類。截至今年8月31日,藍藻水華累計面積同比下降53.4%,基本做到沿湖藍藻不聚集、無異味。

候鳥是生態的“晴雨表”。“2016年,我在巢湖半島濕地公園,首次發現了三只東方白鸛,2020年是136只,到了去年,過境遷徙的種群數量已達上千只!”說起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巢湖“追鳥人”錢茂松的話匣子就收不住了。

“這些年,我們‘追鳥人’的群體逐漸壯大,不僅見證了巢湖生態的變化,也記錄了這座城市的生態文明實踐。”錢茂松感慨。

統計顯示,巢湖濕地資源記錄的植物數量由2013年的211種升至562種,沿岸有記錄的鳥類總數已達303種,東方白鸛、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重現巢湖。

  東方白鸛重現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央廣網發 錢茂松 攝)

合肥市副市長何逢陽表示,“接下來巢湖治理將從單一水體治污向落實長江大保護戰略、實現治巢護江轉變。”

“何曾蓄筆硯,景物自成詩。”宋代著名詩人陸游曾在巢湖邊贊嘆。如今的巢湖之濱,湖天一色、林水相生、鶴鳴鳥翔的生態美景處處可見。過去十年里,巢湖流域GDP增長兩倍多、城鎮人口增加近一倍。

“事實證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可以同時發力、相向而行、共生共榮的。”巢湖研究院院長朱青說。

堅持“創新長跑” 科技成果屢攀世界高峰

城湖共生,湖美城興。八百里巢湖之濱,一座城正與這一方湖水相依,生長出“創新之美”。

2022年8月12日,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的中控大廳內,當屏幕上最終出現了“混合磁體總場強:45.22T”字樣時,現場的歡呼聲與掌聲此起彼伏。這一數據一舉打破了塵封23年的穩態強磁場世界紀錄。

“45.22萬高斯(即45.22T)的穩態磁場相當于地球磁場的90多萬倍。”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朝輝說,實現45.22萬高斯的穩態磁場,意味著人類操控磁場的能力達到新高度,讓科學家做研究時看得更準、更清晰。

混合磁體達到45.22T,刷新世界紀錄實驗現場(央廣網發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供圖)

“整個研究過程經歷了三次大的失敗,特別是第三次失敗后,曾對大家打擊很大。”今年33歲的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副研究員房震說,去年的第三次失敗后,團隊一致認為必須對相關技術進行根本性的革新。

雖然找到了“癥結”,但“根本性的革新”又談何容易。“我們時常會沉浸在新舊方案的對比之中,為了某一項技術創新工作到半夜也是家常便飯。”房震說。正是有了這份勇攀科技高峰的執著,才最終取得了打破世界紀錄的重大突破。

十年來,合肥的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原始創新不斷展現高峰。

“墨子號”衛星升空、“九章”計算機問世、“祖沖之”上新2號、光存儲時間達1小時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前沿科技成果相繼問世。2012年以來,合肥累計9項成果入選科技部評選的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78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原始創新是一場沉默的長跑,而合肥已經默默地跑了幾十年。

1970年,合肥以極大誠意,促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遷址于此。正是這種對于科教的重視與包容,讓合肥吸引了大量科研院所落戶。目前,合肥擁有省部級科研院所近200家,已建成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實驗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有等離子體所、智能所等研究單元,以及30多個重點實驗室。

依托這些“國之重器”,合肥集聚全球科學家近2000名,以各種形式在合肥創新創業的兩院院士138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52人。

“合肥市已規劃建設總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加快打造‘最美科研圣地’。”合肥市發改委總工程師張志表示。

  合肥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內合肥聚變堆園區(央廣網發 何剛 攝)

把科技創新作為優先保障的重點,十年來,合肥累計投入134億元,支持20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項目建設。

“我們可能不是最有錢的城市,但我們是最舍得在科技方面花錢的城市。”合肥市科技局局長范進說。十年來,合肥市科技支出由22.7億元增加到174.1億元,年均增長24.8%。

時間不會辜負每一位趕路人。2017年,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成為繼上海之后全國第二個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城市。目前,合肥在世界區域創新集群排名躍升至第73位,全球科研城市位次躍升至第20位。

“創新之都”的合肥,正從“創新高地”加速向“科創名城”蝶變。

創新“合肥模式” 聚珠成鏈崛起產業森林

位于合肥高新區的中科大先研院成立于2012年,正像它的建筑造型“X”一樣,十年來中科大先研院面向未知,兼容并蓄,成為鏈接著基礎科研成果與產業經濟發展的新型協同創新平臺。

“從在實驗室搞研發到成立企業,對于我來說是新挑戰。”“90后”的中科大先研院博士后研究人員李鯤侃侃而談,目前他的團隊研發的一項在線實時監測系統,已在國內不少行業龍頭工業企業落地運行,市場前景巨大。

中科大先研院所在地十年面貌對比圖(央廣網發 中科大先研院供圖)

截至目前,中科大先研院累計孵化中科大和學校校友企業298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90家,注冊資本金超22.2億元。

而在巢湖之畔,全國首家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安徽創新館也不斷進行科研轉化探路。作為安徽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沿陣地,開館三年多以來,安徽創新館累計舉辦科技成果轉化活動220多場,發布科技成果近2000項,促成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金額近400億元,服務企業超8000家次。

“我們要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充當‘橋梁’和‘傳感器’,‘聚珠成鏈,聚鏈成網’,全面助力從研發到產品應用的跨越,從而構建起全鏈條創新體系完整閉環。”安徽創新館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陳林說。

創新的“聚變”助力產業的“裂變”,最終帶動經濟發展的“質變”。十年來,合肥的產業加速發展,從科創的“盆景”演進成為產業的“森林”。

201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安徽省政府正式簽署《關于共同推進安徽語音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次年,“中國聲谷”項目正式在合肥落地。

不到十年,“中國聲谷”交出了一份驚艷的成績單——2021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78億元,入駐企業總數達1423家;語音與人工智能產業從領軍企業“一枝獨秀”到千億產業集群。

在2022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中國聲谷”發布十周年創新創業成果(央廣網記者 徐鵬 攝)

“中國聲谷”的發展路徑背后,正是合肥堅持“領軍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我們的產業加速中心通過技術、品牌、管理等賦能,形成了從源頭技術創新到產業技術創新的全生態創新體系。”科大訊飛集團副總裁、產業加速中心總經理方明介紹,作為合肥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鏈的龍頭企業,科大訊飛已在全國布局建設AI產業加速中心和創新項目網絡,落地孵化培育開發者團隊和公司600余家,帶動就業3萬人。

合肥2007年投資京東方,2011年投資長鑫/兆易創新,2019年投資蔚來……國資投入的“合肥模式”一直被業界所津津樂道。統計顯示,十年來,合肥國有資本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400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超過4300億元。

招商的“精準落子”是為了產業的精妙布局。通過一連串龍頭項目的引進,合肥逐漸形成了“芯屏器合,集終生智”的產業布局。其中,新型顯示產業實現了“從沙子到整機”的全鏈條布局;集成電路產業競爭力位居全國第六、長三角第三;人工智能產業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成功的背后,往往都是“魔鬼細節”。

博士畢業后,劉海峰從外地來到合肥,開始了創業之路。目前他的公司已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不僅支持力度大,而且專業度非常高。”他這樣評價合肥的獨特之處,“對于人工智能企業來講,應用場景的支撐往往大于資金的支持。”

2021年2月,在合肥市政府牽頭下,劉海峰的團隊開展了與合肥本地家電企業的合作,并以其人工智能算法技術,助力該企業建成合肥第二座“燈塔工廠”。

  夜幕下的安徽創新館(央廣網發 葉玉庭 攝)

多年深耕細作,終成產業叢林,這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2012年到2021年,合肥新增上市企業43家,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26家,占比60.5%;科創板上市企業13家,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2家,占比92.3%。”合肥市發改委副主任錢文說。

大時代的江河奔騰不息,短短十年,合肥地區生產總值從全國省會城市排名第15位上升至第9位。

以生態為底,以創新為脈,以產業為骨,勇當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未來,合肥這座城市還有著更大的夢想。

百家讀城:

我聽見一座城市澎湃的心跳

□常河

如果要評選最近10年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在我心中,合肥是當仁不讓的那一座。

1991年,一個初出校門的懵懂青年拎著鋪蓋走進合肥的時候,合肥還是個比縣城大不了多少的省會城市,過了二環,隨處可見大片的農田和菜地。他沒有想到,未來,他將和這座城市一起成長,并且聆聽了這座城市澎湃的心跳。

從千億到萬億,合肥只用了14年。這14年里,合肥不僅城市規模變大了,更主要的是科技創新能力呈井噴之勢,墨子號衛星上天、量子通訊“京滬干線”開通,量子計算機九章和祖沖之聯袂問世、國家實驗室落地、大科學裝置高歌猛進,新能源汽車的扎堆入駐……“科里科氣”已經成了這座生機勃發城市最鮮明的標簽和氣質,而合肥也在這個嬗變中成了當今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個樣板。

這,是合肥發展的底氣。

從令世界矚目的量子優越性,到“萬億俱樂部”的高歌猛進,從老城改造“減法”給百姓獲得感帶來的“加法”到南二環暢通、就近高考、治理楊絮、智慧停車的潤物無聲,合肥的“青春”“活力”“獨創”“普惠”“品質”“溫情”如同一本大書的章節,每打開一頁,撲面而來的都是令人陶醉的幸福氣息。

穩健成長的合肥,似乎從來就沒有拒絕過給人溫暖的煙火氣。

上世紀90年代,外地朋友來合肥,除了逍遙津、包河公園和大蜀山,似乎再無拿得出手的去處。有歷史無文化似乎成了合肥最大的短板。而如今,無論是白天沿著環巢湖大道感受人在畫中游的駘蕩,還是夜晚徜徉在已經連成一體且極具網紅潛質的逍遙津、鐘油坊巷、淮河路步行街,無論是在曾經作為農田的大科學裝置園區驚嘆其日新月異,還是在一個個由工業舊址等變身而來的文化創意街區合柴1972、長江180藝術街區……合肥,已經從當年的粗疏少年長成了英氣勃發且儒雅俊朗的青年。

這是合肥正在生長的文氣。

徜徉在合肥,你會聽到這座城市心跳,澎湃的、充滿激情的心跳,也是這座城市拔節的聲音。這里,處處是春天的意象,處處是宜人的景象。

(作者系安徽知名作家、媒體人)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夏凌云

統籌:陶玉德

記者:鮑玉嬋

編審:韓曉余 王文偉

視 頻:馬飛 鮑玉嬋 趙明錄 侯莉莉

(鮑玉嬋)

【責任編輯:許聃】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C財經客戶端 掃碼下載
Chinadaily-cn 中文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