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畢節市化屋村隱沒在貴州烏江上游六沖河區域的云霧深處,這個昔日被懸崖峭壁阻隔的小山村,通過生態修復和彌補基礎設施短板,為全國新農村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化屋村是一個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在過去,六沖河畔的村民“靠水吃飯”,常年以捕魚為生。然而,過度捕撈以及岸邊的污水排放給河水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由于缺乏修復和改善,整個流域面臨漁業資源衰竭、水體污染的威脅。
以前,許蕾是化屋村的“聯系村領導”,統籌化屋工作。今年2月,33歲的許蕾開始兼任化屋村黨支部書記。她認為,化屋村往日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她帶領干部群眾大膽策劃,改變現狀。嚴格實施“禁漁”政策,建立河湖管理機制;修建覆蓋全村的污水處理設施,凈化排放的污水;利用自然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優勢,發展旅游支柱產業。
對于曾經極度貧困的化屋村來說,這樣的轉變極不容易。2012年,化屋村的人均收入僅2450元。2019年,為改善生態,應對長江流域魚類資源減少及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問題,國家實施“十年禁漁”行動。因此,化屋村的漁民不得不另謀生計。
起初,村民們擔心生存問題,對政策的施行十分不理解,不滿情緒高漲。為了說服他們,許蕾每天組織村民召開院壩會議,回答他們的疑問。她表示,家鄉風景秀麗,鄉親們努力發展旅游業才是實現增收致富的最佳方式。
有的村民反對說“沒有錢怎么開民宿?”,許蕾就幫他們想辦法向銀行申請貸款;有的表示沒有做餐飲的經驗,許蕾就邀請新東方廚師和酒店從業者到村里開展培訓;有的困惑如何才能做出特色的民宿和農家樂,許蕾就聯合村集體把村里的建筑改造成苗族風格,鼓勵村民發展旅游。
許蕾說:“我們盡量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家事來辦,舍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如今,化屋村已成長起50多家農家樂和民宿。許蕾還帶動村民組建了一個歌舞表演隊和一個導游團隊,今年共接待了176個旅行團隊。自2021年以來,化屋村累計接待游客70多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3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9萬余元。
村民楊長坤,今年49歲,曾在畢節市群眾藝術館從事蘆笙演奏和舞蹈表演工作。2013年,他因病回到村調理。2019年以前和家人在河岸邊烤土豆賣給來往的游客。
“許書記說這樣不美觀,而且收入也不高,不如打掃干凈屋子,在家里經營。”楊長坤回憶。現在經營農家樂,他每年至少有10萬元的收入。
“許書記還經常到村民家中慰問,了解我們的發展情況。她總告訴我們要把握好鄉村旅游發展關鍵期,利用好現有的自然資源,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現在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村民們也更愿意參與村集體工作。”他補充道。
許蕾特別重視村里的衛生情況和細節服務。“去年,我們村獲得791萬元資金,用于改善公共廁所、觀光步道等基礎設施。
除了開辦農家樂和民宿,有的村民還從“漁民”轉變成了護林員和河道清潔工。村民楊清鑫十幾年前也是手拿魚叉的漁民,現在他加入了守護烏江的“清道夫”隊伍,負責六沖河化屋段的河道保潔工作。工作量太大,他就拉著妻子一起,每天在河邊巡邏、清理垃圾。
今年年初,楊清鑫和妻子在化屋村開起了農家樂。“再忙也要巡河,河水不清,游客不來;環境越好,生活越美。”楊清鑫說道。
為了避免水污染,村里的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入河,而是通過已建成的123處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凈化排放。此外,村里還配備了更多垃圾轉運設備,適時轉運生活、河道垃圾,維持河岸整潔,為村民保障良好的居住環境。
據了解,目前化屋村的主要河流水質已恢復到二類以上,六沖河化屋流域水質達到I級標準。
為了拓寬村民的收入來源,許蕾還組織村集體開發當地特色食品和民族文創產品。如,發展黃粑、黃姜、黃牛等“三黃”產業。同時,為推動當地苗繡的生產和銷售,她還經常邀請成熟的網絡主播到村里給年輕姑娘做直播培訓,培養帶貨女主播。許蕾表示,今年化屋村的人均收入有望超過2.5萬元。
“做好基層工作要始終以黨建為引領,轉變舊思想,轉動新思想,走好高質量發展道路。”許蕾說。“鄉村治理工作比較繁瑣,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誠意。”
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許蕾在參會時表示,她很高興與全國分享化屋村在生態保護、鄉村振興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努力。同時也希望和鄉親們繼續努力奮斗,把鄉村產業發展得更好,把鄉村建設得更美。
在問及工作的動力時,她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要走,每一代人都有各自扛在肩上的責任與擔當。生長在貴州,親身感受貴州十年跨越式的發展,深知這是前輩們艱苦奮斗的結果,我們不僅要珍惜,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爭取一個更好的時代。”(記者 陳美玲 楊軍 編譯 王瑾)
原文見中國日報18版頭條配圖新聞,英文鏈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211/01/AP6360635aa310a1c5959c83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