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式現場
主辦方供圖
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海報
主辦方供圖
部分“天壇獎”評委會成員在開幕式紅毯亮相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攝
“電影強國產業論壇——用電影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嘉賓合影
主辦方供圖
4月22日晚,由國家電影局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隆重啟幕。
作為國內首個全面恢復線下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再次向世界電影人發出“春天來北京看世界最好的電影”的誠摯邀約。
“因為疫情,我很長時間沒有來中國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舉辦讓全世界電影人歡聚一堂。有機會能現場跟大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我非常高興。”俄羅斯導演、編劇伊凡·特韋爾多夫斯基說。
和伊凡·特韋爾多夫斯基一樣,在這“春回大地”的時刻,很多中外電影人因終于能夠在線下、在北京重新相聚而歡欣鼓舞。他們希望通過近距離接觸和腦力激蕩,感受本屆電影節的魅力,為中國電影和世界電影發展帶來更多新氣象。
“我們這個家庭的語言是電影”
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主題為“光影共享,文明互鑒”。主競賽單元“天壇獎”共有93個國家和地區的1488部影片報名參加角逐,刷新了“天壇獎”報名影片數量紀錄,其中既有來自全球重量級導演的最新力作,也有來自新銳導演的驚喜之作,最終共有15部影片入圍,體現出多樣性、豐富性和國際性。“天壇獎”國際評委會7名評委中,包括3名外國電影人。
泰國是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賓國,7家泰國電影公司參與了電影節,并向與會嘉賓推介泰國電影。4月23日,在北京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泰國電影周開幕式上放映的電影《浮生六相》,根據熱門舞臺劇改編拍攝,令觀眾耳目一新。泰國駐華大使阿塔育·習薩目表示:“越來越多的泰國電影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中泰兩國山水相依、文化相近,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了兩國人民的友誼。”
“融:融合,融化與共存。”“昭明有融,高朗令終。——《詩經·大雅》。”這是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紀錄影片《北京2022》第三章的字幕。這部由北京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聯合出品的北京冬奧會官方電影,讓觀眾在影像中重溫2022冬天的美好記憶,導演陸川、運動員蘇翊鳴還有奧運村的理發師現場觀影后都流下熱淚。片中有位運動員說:“熱愛和堅持,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光亮。”影片中,全世界的運動員因為運動、因為愛相聚,在北京度過了美好時光。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人們同樣也是因為電影、因為愛而匯聚。
“世界很小,是一個家庭。今天在這里,我們這個家庭的語言是電影。”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館長(主任)孫向輝說。
“把全球電影人請到中國來”
4月18日中午12時,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開票,“手慢無”的搶票盛況再次出現。其中最快售罄的電影《悲情城市》用時僅6秒,《天若有情》用時8秒,《2001太空漫游》用時9秒。在城市分布上,北京觀眾占71%,上海、天津、成都、杭州、廣州等地觀眾占29%。至本屆電影節4月22日開幕時,大部分熱門影片的票已經售罄。
每逢北京國際電影節,位于小西天的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就是令人格外向往的地方。由于多年深耕,這里培養了大批影迷,電影節期間他們總是非常活躍。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也承擔了“北京展映”邀片、經典影片修復、放映和一些論壇的主辦等工作。
今年“北京展映”單元精選了180余部多題材、多風格、多國別的優秀影片。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邀片負責人、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工作人員李爍介紹,他們從2022年11月就開始進行本次邀片籌備工作,多方關注全球本年度出品的眾多新片。一些機構或者制片公司也會自薦。因為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第73屆柏林電影節之后不久舉辦,他們也特別關注了柏林電影節獲獎影片。另外,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恢復到4月舉辦,恰好可以把去年的世界電影做個歸納總結,匯聚中外佳片參加“北京展映”,滿足觀眾多元化需求。
4月22日上午10時前,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門口,影迷們排起長隊,在工作人員引導下,井然有序地進入大廳,打印紙質電影票后檢票入場。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評委會主席張藝謀回顧展單元的《老井》4K修復版在這里首映,600座的放映大廳座無虛席。
該片4K修復由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修復團隊完成。影片色彩鮮艷,聲音清晰。修復團隊負責人王崢介紹,《老井》的4K修復遵循“膠片掃描—畫面自動化修復—手工逐幀調整—聲音修復”的模式,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一點一點恢復經典藝術作品的原貌,“不同年代的電影承載著民族記憶、歷史變遷,包含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底蘊,而且把膠片時代前輩們的工匠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應該用全新的方式,把經典影片保存傳承下去”。
中國電影資料館也為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部分論壇邀請了海內外嘉賓。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的主題為“用電影語言講好中國故事”。海內外電影人暢所欲言,建言獻策。法國導演、編劇弗里德里克·奧伯汀認為,全世界電影人的共識都是拍電影一定要找到好故事,他說:“通過劇本和人物觸達最廣泛的受眾,這是拍電影的目標。”
《流浪地球2》兔年春節期間在全球多個國家同步上映。影評人周黎明分享了他今年在美國觀看該片以及《無名》《滿江紅》的所見:觀眾反響很好,VIP小廳有七八成的上座率。《流浪地球2》出品方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介紹,這部電影的發行選擇了海外專業發行公司,“現在我們也在探討和海外大的專業發行公司合作,以便在宣傳、拍片、布局上更加張弛有度”。
《無名》出品方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人兼總經理于冬認為,中國電影海外發行需要分三步走,即培養國際買家、進行國際合拍和打造成熟的國際檔期,也需要通過像北京國際電影節這樣的國際性電影節結交全球電影人,最終把全球電影人請到中國來,拍講述中國故事的電影。
“中國電影的前景會更好”
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青年電影人引人注目。入圍“天壇獎”的3部國產影片中,有2部出自青年電影人之手。
透過青年導演宋新棋的長篇處女作《瞧一橋》,可以管窺中國優秀青年電影人的創作縮影。該片曾在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中獲“優秀項目獎”,是騰訊影業發起的“青年導演培養計劃”孵化推出的首部電影,在籌備過程中得到國內業界的諸多支持。
這部影片象征著中國青年電影人與電影業界相輔相成、互相扶持的職業精神,也讓許多優秀的中國青年電影人看到了實現理想的希望。
《消失的她》由兩位青年影人崔睿、劉翔共同執導。入圍“天壇獎”,能走上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紅毯,讓整個團隊備受鼓舞。導演崔睿表示,非常期待影片上映后來自觀眾的反饋。
而該片的另一位導演劉翔也與北京國際電影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其長片處女作《不速來客》曾在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注目未來”單元提名“最受歡迎影片”。如今,他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又入圍“天壇獎”主競賽單元。
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郎園Station園區里,項目創投、春季招聘會等活動密集舉辦,青年電影人的身影同樣穿梭不息。
“大家好,我是青年導演朱志立,我帶來的作品叫《阿季》”“我是導演孫睿,我的電影是一部運動劇情片《少年,出發》”“我是張君,我的作品是《最后的港灣》,張律導演是我的監制”……
4月25日,10個創投項目、6個制作中項目、3個北京國際體育電影周體育項目以及4個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中國香港子單元”項目亮相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終審路演的舞臺。陳可辛、姚晨、張冀、黃軒、文牧野5位評委在現場一一點評。
隨著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的強勁復蘇,影視行業煥發出新活力,影視產業的用人需求也大大增加。
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北京市場”與BOSS直聘合作,采取線上線下并行的模式,線上在BOSS直聘APP設置北京國際電影節招聘專區,線下在“北京市場”招商展會內開設招聘專區,聚集影視行業招聘需求并接收簡歷,助力大學生就業。
BOSS直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截至4月25日,已有3936家企業參與,提供了9787個招聘崗位,104.5萬求職者投遞了簡歷。
“電影節搭建了一座橋梁,電影節上的招聘會能讓電影企業有一個跟人才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這種交流過程也有助于教育界與行業之間進行溝通和對接,讓人才培養更加符合行業需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說。
第二次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奧斯卡獎得主、德國導演兼編劇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深刻感受到中國電影的蓬勃生機。他在自己的大師班上給青年電影人留下真誠的寄語:“電影行業在中國得到了大力支持,可以說中國是世界電影的天堂。我覺得在中國,青年電影人有非常多的機會,我相信他們能夠開創電影行業的未來。”
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適逢“倒春寒”,天氣有點冷,但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的地方,氣氛都格外熱烈。電影人成龍2011年曾擔任首屆北京國際電影季(當時的名稱)形象大使,他說:“從那時一路走來,北京國際電影節越辦越成功。”
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為世界電影注入了來自北京的春日氣息,增添了一抹活力澎湃的中國色彩。歷經13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已經成為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以及構成世界電影生態格局的重要力量,為全球電影發展帶來激情與驚喜。
中國電影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張藝謀表示,中國電影未來不僅僅要做大做強,更重要的還是得走出去,讓中國作品、中國文化、中國人的情懷影響全世界。他認為,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有非常好的觀眾,電影工作者要拍出好電影,維護好這個市場。他希望每一個電影從業人員都認真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全心全意地熱愛電影,努力為好電影奮斗,“所有中國電影人都這樣想、這樣做,中國電影的前景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