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貴州:厚植生態底色 堅持逐綠前行

2023年07月09日12:03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小字號  6月下旬以來,一場覆蓋貴州全省范圍的“綠色行動”持續開展。現實的自然生態條件,使得貴州全省要想像鳳凰山一樣實現“鳳凰涅槃、精彩蝶變”,必須下大力氣推進巖溶地區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突破自然條件限制。

貴州:厚植生態底色 堅持逐綠前行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23-07-10 17: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6月下旬以來,一場覆蓋貴州全省范圍的“綠色行動”持續開展。貴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帶頭巡河巡林,市、縣、鄉、村級河長林長陸續參與,途中全程帶著問題,要在調研中找出解決方案。

這場聲勢浩大、注重實效的行動,彰顯著貴州持續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深入貴州考察調研。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貴州考察時強調,優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要求貴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

2022年1月,《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出臺,賦予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戰略定位,確定了貴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的歷史坐標。

牢記囑托、搶抓機遇。當前,貴州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科學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不斷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奮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

開展污染防治攻堅 筑牢“兩江”上游生態屏障

烏江,貴州第一大河,長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在貴州境內的烏江流域覆蓋52個縣(市、區),承載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不過,在沿岸群眾的記憶中,烏江一度被喚作“污江”。“水是白的,摸著滑膩膩,聞著腥味重。”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的李忠勇記得,那時烏江鎮河段上像飄著一層難聞的“奶湯”。

貴州磷礦資源豐富,是全國重要的磷及磷化工生產基地,省內99個涉磷企業有74個分布在烏江流域。10多年前,伴隨著烏江34號泉眼的磷石膏廢渣污水滲透涌出,烏江沿岸磷化工企業磷石膏廢渣污水污染的問題全面暴露出來。

痛下決心。貴州省政府將34號泉眼的污染治理作為“1號工程”,率先在全國實施磷石膏“以渣定產”,推進污水處理裝置安裝,改磷石膏“干法堆存”,推動跨行政區域流域內聯合執法,出臺《貴州省深化烏江流域生態保護專項行動方案》,同步拆除流域養殖網箱……“鐵腕”治理下,34號泉眼下游再現碧水東流、清波蕩漾,整個烏江干流水質全面達到Ⅱ類標準。

上游生態好壞,直接影響中下游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貴州位于長江、珠江中上游,是“兩江”生態屏障。鐵腕推動“烏江復清”,體現貴州履行“上游責任”的決心。

把決心換成行動,貴州由水到岸,自岸到城,從城到人。“我們縱深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貴州省生態環境廳黨委書記、廳長楊三可表示,針對水、大氣、土壤、固廢、環境風險等,貴州逐個展開“攻堅”,堅決守好貴州優良生態環境,全力守護上游生態安全。

水污染防治,對省級以上107個開發區開展污染排查;大氣污染防治,按季度下達考核指標;土壤污染防治,完成25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和修復與管控效果評估報告評審;固廢污染防治,積極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環境風險防控,在全國率先開展環境風險防控攻堅戰……在一項項務實行動推動下,截至2022年,貴州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99.1%,全省地表水水質總體為優。

行動還要轉換為常態。貴州在全國率先建立首個地方黨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率先實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問責;率先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率先在西部建立跨省域橫向生態補償制度……連續3年,貴州在全國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達到優秀等次。

推進生態一體綜合治理 夯實全省發展綠色基底

“守著荒山要飯吃”是織金縣鳳凰山周遭村民不愿提起的一段記憶。曾經,鳳凰山屬火毀林場區,嚴重時期水土流失面積達1580.49公頃。“每逢雨季,雨水夾帶砂石瓢潑而下。”織金縣水務局工作人員姜杰回憶,水土流失嚴重危害周邊安全,更制約了村民發展。

治理勢在必行。2012年,織金縣采用“灌+草”措施實施水土流失治理。修建機耕道、會車道、人行梯步、排水溝,進行保土耕作、填土護坡、引進生態茶產業……山綠了、產業興了。如今,鳳凰山林草覆蓋率達86.7%,茶園種植面積破萬畝,重新煥發新機。

貴州生態美麗又脆弱。數據顯示,貴州巖溶出露面積占全省總面積61.92%。作為世界上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地區之一,貴州曾是全國石漠化面積最大、類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現實的自然生態條件,使得貴州全省要想像鳳凰山一樣實現“鳳凰涅槃、精彩蝶變”,必須下大力氣推進巖溶地區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突破自然條件限制。

——增綠。“已累計完成營造林5560萬畝,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695萬畝,實施森林撫育4400余萬畝。”貴州省林業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孫福強表示。貴州先后出臺《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推動“擴綠”。如今,貴州省林業局印發《關于調整樹種結構提高森林質量的指導意見》,從省級層面推進樹種結構調整,推動林業草原資源培育從“面積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治石。面對石山多、土山少,土地瘠薄破碎的喀斯特地貌,貴州推進科技治理。貴州師范大學熊康寧團隊在花江大峽谷設立喀斯特治理示范區,構建起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生態產業9種模式與衍生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區的植被覆蓋度年年攀升。該模式為同類環境石漠化綜合防治提供技術支撐、治理模式和示范樣板。

——保土。貴州成立省水土保持委員會,包含水利、發改、財政、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等委員單位,明確各委員單位職責。連續5年開展省對市、市對縣的目標責任考核,壓緊壓實各級政府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貴州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吳春表示,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積已從2011年的5.53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022年的4.57萬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狀況持續好轉。

今年2月,貴州省出臺《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用7個方面、21條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快推進。

給生態留地,為發展奠基。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森林覆蓋率從47%上升到62.81%,林地面積從1.32億畝增加到1.69億畝,占國土面積比重達到64%。全省石漠化面積從2005年的3.76萬平方公里減少至2022年的約1.5萬平方公里,成為全國巖溶地區石漠化面積減少數量最多、幅度最大的省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綠色基底。

統籌發展綠色轉型 將“綠水青山”化為“金山銀山”

烏江取締網箱、完成退捕后,黔西市烏江支流六沖河漁民尤容文曾一度感到迷茫:“和水打了半輩子交道,突然上岸了還不知道能做什么?”

保護生態,發展就會受到影響;注重發展,生態又可能遭到破壞。尤容文對生態和發展這一“矛盾”的困惑,是整個貴州著力破解的問題。

破題,在于轉變思路。烏江治理后,六沖河重見清澈。“不賣魚,賣風景!”冷靜下來的尤容文迅速轉換思路,瞄準鄉村旅游,做起游船觀光生意。水越來越清、岸越來越綠、游客越來越多,很快,他的游船生意爆火,一家子一口氣考了8張游船駕照。“路走對了,生態飯碗端穩了,閑暇之余,我們義務當起護河員!”他說。

生態產業化。貴州大力發展康養旅游、特色農業等業態,打通生態環境與經濟價值轉化的通道。創新發展“森林康養”,2021年全省森林旅游康養全產業鏈實現產值1965.72億元;加快推進“林下生金”,2022年全省林下經濟經營面積2960萬畝;有效統籌“山綠民富”,2022年貴州茶園面積排名全國前列,茶葉年產值達606.2億元。據貴州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發布的《貴州省2022年經濟運行情況》數據:2022年,貴州全年林業比上年增長3.9%,漁業總產值增長6.5%;全年茶葉產量比上年增長8.4%,園林水果產量增長7.9%。全省綠色產業動能強勁。

產業生態化。位于銅仁市大龍經開區的貴州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制造過程中梳理生產線碳排放源,加強技術低碳改造和工序減排優化;貴陽中安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瞄準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發力打造“綠色工廠”;落地貴安新區的三大運營商和華為等多個大中型數據中心平均能源效率指標在1.4以下,平均能耗達國際先進水平……貴州以生態優先理念,對區域內各產業系統進行統籌優化,全力提升產業“含綠值”。

2022年,貴州省綠色經濟占比達到45%。目前,貴州在全省全力推進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節能環保型的綠色經濟,推進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等在內的綠色經濟體系建設,讓優良的生態成為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

7月8日—9日,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舉行,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3200余名嘉賓齊聚一堂,圍繞“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國際交流合作”等4個板塊,開展17個主題討論。貴州省相關負責同志表示,論壇立足貴州、放眼全國、面向世界,將探討生態文明建設“貴州經驗”、發出生態文明建設“中國聲音”,系列成果將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國際交流合作、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提供持續動能。

(龍章榆 陳潔泉)

【責任編輯:舒靚】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C財經客戶端 掃碼下載
Chinadaily-cn 中文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