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7月18日電(記者 張瑨瑄)7月18日,由中央網信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新聞社指導,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華語環球節目中心、中國新聞網主辦,《中國網信》雜志承辦的2023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論壇在福建廈門舉辦。
中央網信辦、國家網信辦總工程師孫蔚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副臺長胡勁軍,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出席論壇并致辭。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夏學平主持論壇。
孫蔚敏表示,要加強文化交流,共架互通橋梁。通過多層次、寬領域的人文合作,充分發揮互聯網橋梁作用,擴大各國各民族在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領域的交流,讓各國優秀文化在互聯網上競相涌流。要加強文明互鑒,共享發展成果。推動各國利用互聯網技術架設橋梁,讓各種文明相得益彰,讓文明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和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要加強文明創新,共商未來之道。積極發揮新技術新應用在人類文明創新發展中的作用,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讓網絡文明在信息時代綻放異彩。要加強文明共存,共創美好世界。秉持求同存異,推動不同文明取長補短、和諧共存、共同進步,共同創造屬于全人類的美好網絡世界,共同創造屬于全人類的美好網絡世界。
本次論壇以“加強網絡文明交流互鑒共存 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在主題演講環節,中外嘉賓圍繞“網絡文明交流:共商發展之道”“網絡文明互鑒:共促相通相融”“網絡文明共存:共建精神家園”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陜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兼陜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主任侯寧彬表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新時代中國的文明觀,需要我們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在加快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以文明互鑒呵護網絡精神家園。
光明日報原副總編輯、浙大城市學院文明與傳播研究院研究員沈衛星認為,文明是互聯網的精神根性。互聯網時代,不僅亟須網絡文明來增進文化自豪自信,還要高度重視其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讓文明的歷史邏輯,賦予網絡世界應有的精神品格、風貌及氣質,讓廣大網民深切體會文明氣象所具有的強烈精神召喚力。
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姚建萍在發言中表示,要讓優秀文化參與到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中去。她說,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是人類新時代創新發展的智慧結晶,未來會將繼續立足優秀文化根脈,創新傳播方式,同時借力數字互聯網,持續擴大傳播規模,努力讓優秀文化參與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參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共存。
中國一阿拉伯國家博覽會顧問委員會委員肖克稱,中國的故事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希望。他說,在外國年輕人眼中,中國最顯著的特征已經不只是以往的“基建巨頭”,現在中國高鐵、中國的跨國電商、中國的游戲公司、中國的社交軟件都非常吸引他們,也就是中國對外的公共產品從以往的修路、修水電站,正變成建?絡、建高鐵以及出海的?絡社交軟件和游戲。中國的崛起使中國?民的?活變得更好,也有益于世界其他國家,中國的故事可以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可借鑒的成功案例,給他們帶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