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生態示范 畢節有綠

古勝村“逆襲”成為西南喀斯特巖溶山區生態發展示范村。這一成功示范也為我國西南省份及其他環境脆弱地區的繁榮開辟了道路。

生態示范 畢節有綠

來源:中國日報網 2023-07-19 17: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國日報頭版版面截圖

中國日報6-7跨版版面截圖

回望二十年前,任何人看到貴州省畢節市古勝村窮困的景象可能都會心生絕望。這個被烏蒙山高聳的喀斯特巖溶地貌環繞的荒涼山村里,水井接近干涸,人們只能靠從屋頂淌下的雨水獲取水源。水土流失導致巖石從貧瘠的土地上探出,村民走在路上也會被石塊絆到。稀薄的土壤和較少的耕地面積使得莊稼產量也少得可憐,僅夠當下生活。人們衣衫襤褸,用干樹樁搭建的茅草房搖搖欲墜,亟待修繕。

這就是村民世代口口相傳的民謠 “平井無井水,石頭擋腳梁;吃著屋檐水,穿著破衣裳;走的是‘毛狗路’,住的是‘杈杈房’;一年苦到頭,沒得半年糧”中勾勒出來的破敗景象,無疑是古勝村過去真實的寫照。現在這首民謠成了坐落村口的村史館的引言。古勝村村史館承載了生活在這里的苗族、漢族人民艱苦的奮斗記憶,從杈杈房、茅草房、土墻房、石墻房,到灰瓦白墻的黔西北民居,還原了五代村民的住房風貌,展現了山鄉巨變。

村史館所在的一排平房外是郁郁蔥蔥的群山和水泥車道,與建筑內陳列的黑白照片形成鮮明對比。館內墻面上,一張十來歲女孩扎著馬尾辮的照片引人注目,她在背上巨大竹筐的重壓下,向前傾著身子采尋豬食。在另一張照片中,一頭憔悴的牛吃力地拉著老農支起來的犁,而石坡地里只有薄薄的一層泥土。

“曾經困擾古勝村多年的環境惡化問題就是當地群眾因缺少耕地,為了生存與環境做斗爭導致的。”土生土長的邱乾,是當地一名黨員干部,他帶著一群游客參觀村史館時介紹道。“要扭轉普遍貧困的局面,村民唯一的出路就是在陡峭的山坡上開辟更多的耕地,但大部分都成了玉米地。”

然而,這卻破壞了本就稀疏的地表植被,并導致環境持續惡化,進而引起 "石漠化",即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巖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

“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山坡。”邱乾回憶道,“山上約有3500 噸泥沙隨大雨傾瀉而下沖進了長江上游的烏江支流!”然而現在,山下種滿了各類經濟作物,茂密的核桃林遍布曾經裸露的山坡。在土層較薄的高處,人們還種上柏樹等粗壯的樹種,以最大努力修復環境。

“由于山頂的土壤薄如蟬翼,無法種植任何樹木,因此,這些地方只能靠其自身恢復。”古勝村黨支部書記馮長書表示。16歲時,馮長書就開始了木匠生涯。后來他結婚了,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前往省會城市貴陽。在那里,他和妻子嘗試了各種工作,包括經營小餐館、在煤礦廠和果園打工等。

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漂泊生活后,馮長書于2005年回到家鄉,當選為村黨委書記。翌年,在中央統戰部和國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曾經全國最貧困地方之一的古勝村被選作“喀斯特巖溶山區循環農業”課題試驗田,并將適合在巖溶山區應用的現代科學理念和技術在此集成化實施。

大約十年間,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和北京林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畢節試驗區專家顧問組在分析了當地退耕還林的生態系統重建、經濟系統重建和資源再配置的內涵后,以古勝村的定位為基礎,認真梳理了該村的發展思路,開始實施以生態修復和產業調整為主的植樹造林工程。專家們按照“高海拔自然恢復、中海拔退耕還林、低海拔種經果林”的思路,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定位發展方向,對全村生態環境進行“立體式”修復規劃。

為了給村民創造收入,他們建議種植果樹。事實證明果樹比糧食作物經濟效益更高,對環境的要求也更低。 截至目前,古勝村已擁有7000畝柏樹和2000畝松樹,種植櫻桃、枇杷、桃李等經果林3000余畝,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農民搖身變“果農”。

也許植綠過程出現過一些失誤,但這無疑是一條正確的路徑。作為村里的一把手,馮長書親眼目睹了在項目初期,樹苗是如何栽種、枯萎,然后又被新樹苗取代的。

2006年起,隨著退耕還林、生態修復政策的實施,當地森林覆蓋率由不到15%提高到近90%,人均收入從2005年的不到15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0800元。古勝村“逆襲”成為西南喀斯特巖溶山區生態發展示范村。這一成功示范也為我國西南省份及其他環境脆弱地區的繁榮開辟了道路。

古勝村成為畢節試驗區成立35周年的一個展示窗口。1988年,畢節試驗區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以消除貧困、堅持可持續發展為突出特征的農村改革試驗區。

2018年,在試驗區成立3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強調,要著力推動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

畢節試驗區“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另一個生動縮影則是總書記曾調研過的黔西縣化屋村,同樣是多民族聚居的貧困村,該村通過生態和環境治理,依托自然資源,打造生態旅游景區,實現幸福變遷。

當地投資4200多萬建設了花都里·化屋度假營地。“這是目前貴州最大的露營地,擁有最佳設施和景觀。目前,營地共有41個營位,其中,野奢營位22個,輕奢營位19個。還配有獨立餐飲區、懸崖咖啡廳、觀景臺等配套設施以及滑翔傘、直升機觀光、豪華游艇觀光等項目,可讓游客享受到輕松度假的樂趣。”貴州山水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副總裁金麗說道。該公司作為項目的投資方,負責營地的日常運營。

公司在營地帳篷內配備了智能馬桶、自動麻將桌、胡桃木家具、燒烤架和一個專屬觀景臺,游客可以在觀景臺上眺望幾公里外雄偉的鴨池河大橋。

鴨池河大橋全長1240米,橋面至水面高約300米,是世界上第四高的橋梁之一,也是世界上主跨最長的鋼桁架斜拉橋之一,成為游客競相打卡的貴州橋梁奇觀。該橋于2016年通車運營,作為貴陽—黔西高速公路(貴黔高速S82)的構成部分,建成通車后,輻射畢節各縣的交通要道,為沿線農產品運輸提供便利條件,為遏制山區貧困做出了貢獻。

據悉,花都里·化屋度假營地由貴州山水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和化屋村共同打造,于今年五一開放運營,后者持10%的股份。很難想象,曾經的化屋村貧困發生率高達63%,在脫貧攻堅開始之前,人們囿于山坳里,不通路、不通水,不通電,直到2017年才實現整體脫貧。

金麗感嘆,營地項目不僅為當地群眾創造了就業機會,也為到訪的游客提供當地特色的農產品和傳統手工藝品的同時,幫助村民實現經營致富。據她介紹,該度假營地距畢節市區115公里,是短途旅游的優選地。外地游客可通過高速和高速公路前往。

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化屋村看望當地群眾。他走訪了解村民的生活條件,并與村民一起制作傳統小吃。此外,他還考察了烏江河段的生態環境和水質。他強調,化屋村要走出一條環境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優良的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力。”他再次重申了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性。(記者 孫尚武 李磊 楊軍 編譯 王瑾)

原文見7月19日,中國日報頭版轉6、7跨版專題報道,英文鏈接:

https://global.chinadaily.com.cn/a/202307/19/WS64b71411a31035260b817278.html。

 

【責任編輯:舒靚】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C財經客戶端 掃碼下載
Chinadaily-cn 中文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