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道中華丨美國歷史上的孔子形象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2023-07-21 00: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美國眼中的中國文化,是糅合了政治和種族因素的混合物,如果認為孔子必然受到美國民眾的喜愛和尊敬,我們就不能理解美國真實的孔子觀。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但有意思的是,孔子的海外形象往往經歷了本地化的過程。美國的孔子形象經歷了怎樣的流變?對孔子的態度反映了其對中國的怎樣認識?近日,“道中華”邀請四川外國語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張濤教授對此進行解讀。

記者:孔子思想是什么時候傳入美國的?

張濤: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與中華文明。自漢代“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后,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文化正統,并向周邊地區傳播。公元前后,孔子思想已是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地學校教習的內容了。

孔子思想傳入美國,則要晚近很多。在此過程中,歐洲是中間環節,而天主教耶穌會又發揮了關鍵作用。

1583年,利瑪竇來華,成為首位抵達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此后耶穌會又不斷向中國派遣傳教士。這些傳教士首先需要熟知中國的語言和文化。自利瑪竇始,耶穌會傳教士便不斷翻譯儒家經典。

1687年,殷鐸澤等17名傳教士集體編譯《中國哲學家孔子》拉丁文著作,并在巴黎出版。該書詳細介紹了孔子的生平,還附帶《大學》《中庸》《論語》等內容,成為西方第一本系統譯介孔子思想的書籍。數年之內,該書的法文和英文精簡版《孔子的道德》相繼面世。

《中國哲學家孔子》出版后,耶穌會和啟蒙思想家們又編纂了各類介紹孔子思想的著作,這些著作相繼傳入北美殖民地。

1709年,孔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英國北美殖民地報紙上。1733年,殖民地圖書館首次收藏《中國哲學家孔子》。1737—1743年,后來成為美國開國元勛的本杰明·富蘭克林在他編輯的兩份報紙上連載了該書的《大學》和《中庸》,后來其他媒體也紛紛節選刊登,學校教材則把孔子軼事和儒家格言選入閱讀材料。

為了方便讀者理解,美國早期書籍在介紹孔子時還會以歐美人物作為參照,比如孔子出生不久,古代雅典政治家梭倫去世;孔子去世七年后,蘇格拉底誕生。

▲美國紐約唐人街的孔子銅像。

記者:孔子在中國被尊為圣人,美國早期又是如何評價孔子的?

張濤:早期耶穌會傳教士采取了中西文化調和策略,吸收了中國孔子形象中的理想化成分,塑造了道德完美、品格高尚的孔子形象。但對孔子的贊揚有一些保留,因為不能讓孔子凌駕于基督之上,孔子也因此成為了稟賦超群但又遜于基督的中國思想家。

早期美國關于孔子信息十分豐富,但主流認識是,孔子在個人品行方面幾乎無可挑剔。多種流傳和使用廣泛的出版物詳細介紹了孔子的生平經歷,崇敬之情充滿字里行間。基本的表述為:孔子自幼天資不凡,異于常人,成年之后,以變革社會、救贖民眾為己任,年僅23歲就已經制定出改革社會的綱領。他推行“嚴格的道德體系”,倡導節制、公正和其他美德,反對華而不實和鋪張浪費,志在升華人類的思想境界。盡管挫折不斷,孔子矢志不渝,周游列國,改良社會風氣。

今天的美國以其政治制度為榮,鮮為人知的是,美國早期承襲歐洲啟蒙思想,在政治辯論中頻繁引用孔子言論。富蘭克林認為,一旦顯要人物在革新社會方面做出表率,普通民眾就會跟進。這一信念就來自于孔子思想。

1794年,有人直接署名“孔子”,指責馬薩諸塞州議會未經民眾同意,擅自出售該州所屬的西部土地并處置交易所得,侵犯公民權利。“孔子”的文章引發的爭論持續數月,足見影響力之大。

政治家要嚴于律己、體恤民意,這是孔子給予早期美國政治的重要啟發。1825年6月,《國民日報》刊登一封讀者來信,談及促進人類進步的手段,把孔子等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就樹為政治家追求變革的理想模式。他們將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視為孔子式政治人格典范。1825—1829年間出任美國第六任總統的約翰·昆西·亞當斯也因為個人品質而被比作孔子。

記者:在美國,負面孔子形象是怎么產生的?

張濤:19世紀二三十年代,英美商人在華創辦的報紙,在引用和評論孔子及儒家思想時,將兩者視為中國僵化落后的根源,認為孔子阻礙了中國的文明進步。美國商人把這種負面信息傳入美國。

對孔子正面形象帶來嚴重沖擊的,當屬美國傳教士。美國傳教士以新教為主,1830年來到中國。新教一改早期耶穌會對中西文化調和的策略,對以孔子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持鄙視態度。他們將極其負面的孔子形象傳回國內,與早已傳播的正面孔子形象形成二元格局。

伴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成功,西方中心論思想產生,歐洲對亞洲特別是中國文明的崇拜發生逆轉,他們用歐洲的價值觀念衡量一切,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美國繼承了這一思想,認為西方思想、制度優于孔子思想以及受其影響的中國制度。但是西方道德思想家仍認可孔子的倫理思想,這樣,孔子形象在美國就呈現出二元性:美國人認可孔子的道德倫理思想,卻貶低孔子的政治思想價值。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孔子形象出現了新的變化。1943年,在中美東西方戰場共同抗擊法西斯的背景下,美國糾正錯誤廢除了排華法案,美國社會的負面孔子形象稍有收斂,將這種負面性與華人相聯系的情形也大為減少。孔子倫理道德思想也一度成為解決國際紛爭的思想武器。

▲最高法院門楣上的孔子、摩西和梭倫。(圖片來源:美國最高法院官網)

記者:美國對孔子的認識,反映了美國怎樣的中國文化觀念或中國形象?

張濤:美國的孔子形象是美國對華認知的縮影,其中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

美國眼中的中國文化,是糅合了政治和種族因素的混合物,如果認為孔子必然受到美國民眾的喜愛和尊敬,我們就很難理解美國真實的孔子觀。孔子在美國文化中的形象不同于中國文化給他的定位。

美國的中國文化觀和中國形象中,貫穿著美國優越感和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基督教、美國利益、家長式作風左右著美國對孔子思想、中國文化和中國的解讀,也影響著美國對待中國和華人的態度。

文化交流乃至全球化并不是美國化和西方化,而是一個雙向乃至多向過程。美國社會在塑造孔子形象時,孔子思想也在影響著美國社會。在不涉及中國和中國人的時候,美國孔子形象顯得更為客觀,孔子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原則受到尊重,被媒體引用為民眾的奮斗目標和行為準繩。不論如何,從客觀上講,孔子思想進入到了美國人的思維和日常生活之中,豐富了美國人看待國家、社會、族群和身邊人物的視角和模式。

【以上內容為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受訪者簡介:

張濤,四川外國語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教授。

【責任編輯:嚴玉潔】

為你推薦

換一批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