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深刻理解和把握“‘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

來源:光明日報
2023-12-05 08: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標題:深刻理解和把握“‘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闡述了“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強調“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是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遵循。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和提出的要求,推進“兩個結合”在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發展、不斷走深走實。

1.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科學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指明了方向。在近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為探尋救亡圖存道路進行種種努力都以失敗告終的情況下,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使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為中國人民所接受。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行社會革命作為根本政治目的,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奮斗,成功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同時,中國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風”“四海之內若一家”的大一統傳統,“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等貴賤均貧富”“損有余補不足”的平等觀念等體現蘊含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樸素的社會主義元素,也提供了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大命題。毛澤東同志指出,必須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的歷史實際與革命實際進行認真研究,強調這個“結合”是“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和“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等方面的內容。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命題,強調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同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指明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這個重大命題的提出,不僅對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的事業之所以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堅持了“兩個結合”,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光明大道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堅定。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2.“第二個結合”延伸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縱深與文化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這條道路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第二個結合”更是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

縱觀中華民族發展史,盡管有不同歷史時期的變遷和諸多朝代的更替,但并沒有阻斷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和中華民族的世代賡續。文化作為民族的精神和血脈,在中國歷史變遷的長河中歷經磨礪卻更加堅韌。然而,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受到西方列強的不斷侵略,處于國勢衰弱、文明涂炭的境地。無數仁人志士“以愛國相砥礪,以救亡為己任”,拯救民族危難,但都未能成功。直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的同時,發出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的強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這就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多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這些重要元素,是中華文明獨特價值體系的集中體現,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我們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同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獨特的價值體系相承接,同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基因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對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著重要的引領意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的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與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扶貧濟困、安民富民的價值追求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與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等,都是相契合、相融通的。可以說,“第二個結合”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

3.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上,如何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是把握“第二個結合”不斷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大歷史與時代課題。

“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中國古代的郡縣制、科舉制等,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家治理提供歷史的資鑒;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手工制作、農業技術等,可以為當代中國科技創新提供歷史的動力;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可以為當今的“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歷史的借鑒;中國古代留下來的文化典籍,是記錄古老中華文明的瑰寶,必須千方百計呵護好、珍惜好。中國式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勤勞勇敢的品格,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秉承“治國之道,富民為始”觀念,致力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以厚德載物、義利兼顧為價值導向,以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為崇高追求,使中國式現代化成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堅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著力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擷取“親仁善鄰”“和而不同”的智慧,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突出特征,使中國式現代化成為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華民族始終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推動中華文明在創新中發展,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中國式現代化既善于從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中借鑒有益養分,又積極推動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為豐富和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只有堅持“兩個結合”,才能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的關鍵之所在,立足于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從而不斷筑牢道路根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作者:孫占元,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王旭泉】

為你推薦

換一批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