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太行迢迢 古村連綿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4-06-20 06: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村民正在進行扎花。

在柴關鄉石門溝村,街巷地面全由紅石板鋪成,石板街道隨地勢起伏,陡坡處壘砌有石板臺階。圖為村民走過石門溝村的古巷。   邵玉姿、高儒森攝

驅車駛入河北邢臺沙河市西部山區,群山疊翠下,錯落有致的梯田、古樸清幽的石頭村時隱時現。沙河市歷史悠久,這里有國家級傳統村落38個。

太行迢迢,古村連綿——去王硇村看古石樓群,在下解村體驗皮影戲非遺文化……近年來,沙河市以留住傳統村落的“根”與“魂”為目標,探索“政府牽頭、村民主體、社會參與、保護為本、合理利用、示范引領、聯動發展”的保護利用模式,通過古建筑修復、旅游線路建設、文化賦能、人才振興等措施,將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串點連線,連片發展。2023年,沙河市入選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市、區)名單。

——編  者  

年久失修的建筑煥新了,山川相隔的道路打通了,鄉村旅游熱起來了,在外的年輕人也陸續返鄉了……在河北省沙河市,通過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作,曾經沉寂的深山古村都披上了新裝,煥發出新生機。

修舊如舊

鄉村民居有看頭

青石墻、魚鱗瓦頂,柴關鄉石門溝村高家大院的一處院子里,一簇竹子生機盎然。行走在院前的石板路上,用手觸摸白灰青石的墻體,抬頭望向屋檐的那一抹綠,在清幽之中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音,感受到歲月的厚重。

高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屬“一進七全院”,由7個相連的院子組成。“由于建設時間不同,7個院子的用材也不盡相同。比如,主院用的是紅色石英石,后來擴建的院落便以青磚為主。”沙河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科科長李瑞剛介紹。

在沙河市眾多傳統村落里,像高家大院這樣的古院有很多。別看如今完好無缺、古樸依舊,這背后的修復工作可花費了不少力氣。

“年久失修,很多古民居都出現了坍塌、老化等問題。”李瑞剛介紹,為了修復這些古建筑,自2013年起,當地政府便依據相關政策陸續爭取資金,通過多輪普查、全面摸清家底,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引入專業的修繕團隊,對現存村落中的古建筑分門別類開展集中式修復保護。

讓李瑞剛印象最深的便是高家大院的修復。“由于年久失修,高家大院的墻體、地面的大量磚瓦被風化和磨損,需要進行替換,整體缺失30%—40%的青磚。”由于規格限制,市面上很難買到合適的磚瓦。但若是采用現代燒制技術進行定制,又面臨著成本高、磚體棱角分明、年代感不強等問題。如何化解這一難題?經過修繕團隊多次討論,最終決定到周邊縣(市、區)尋訪、搜集因拆遷翻蓋而閑置的相近時期的青磚。

“找磚并不容易。”石門溝村黨支部書記高曉峰說,很多村民知道這件事以后,自己主動四處尋找。為了確保修復后古宅的安全,尋找來的青磚都要經過專業人員的抽樣檢測后才能使用。歷時近3個月,高家大院的青磚墻修復終于完成。

建筑風貌一致,建材大小一致,整體結構一致……遵循“修舊如舊、最小干預”原則修繕完成的古民居保留了原始韻味,留住了村落的“根”。

“修舊如舊并非一成不變,為使傳統建筑得以更好地保存,我們在‘看不見的地方’融合了很多現代技術。”柴關鄉黨委書記王鏡宇說。以高家大院的魚鱗瓦頂為例,施工時,修繕團隊在內部架構了防水層,在盡量保留原有建筑結構和風格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了建筑的壽命。

新與舊的融合不僅體現在古建筑的修復中,更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里。

“古村落只有揮別了‘好看不好住’的尷尬,才能守住鄉愁、留住鄉親。”王硇村黨支部書記王天印說,在修繕村落時,除了堅持文物保護修繕原則,也要充分植入宜居性功能,改善居住條件。

修舊如舊而不泥古,融入新法而不違和。鋪設石板路、安裝古巷路燈,設置古風村標……步入王硇村,古樸的風貌融合現代的氣息,村民的生活更舒適了,來往游客的體驗感也更好了。

王鏡宇表示,傳統村落修繕要遵循固態保護、活態傳承、業態提升的原則,并不是一味追尋“照舊”,將古村落圍起來觀賞,而是要將歷史的厚重感和現代的氣息相結合,以用促保,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效利用中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特色標識和公眾的時代記憶,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去年以來,我們還與北京清華同衡規劃研究院進行合作,選聘了4名駐鄉村規劃師,按照分片區包聯方式,確保每村都有一位規劃師全程指導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李瑞剛說。

“在沙河市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規劃設計實踐中,我們規劃師從進場調研開始,在王硇村、石門溝村、白莊村、西溝村等村中居住了58天的時間,跟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共同商議如何讓自己的家園變得更美好。”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孫瑞介紹,鄉村規劃的重點是找準村民居住環境的“真問題”,生活就業的“真訴求”,實現規劃方案的“真落實”。

文化賦能

鄉村旅游好勢頭

太行山腳下的王硇村是一座有豐富紅色資源的村莊。1937年10月至11月,八路軍一二九師385旅13團和一二九師先遣支隊,先后開赴沙河開展抗日活動。自2012年起,王硇村深挖紅色歷史文化資源,修復了抗日縣政府、抗日地下交通站、抗日高級小學等紅色基地,修建了紅色文化展館、王硇村史館、紅色宣誓廣場等紅色陣地,與當地古石樓群相融合,打造了一張傳統村落紅色旅游新名片。

如今,到王硇村看古石樓群、重溫紅色歷史已經成為游客不容錯過的游覽行程。“1940年至1942年,抗日高級小學遷至王硇村。抗日戰爭期間,村里有60余人參軍參戰,其中有14人為國捐軀……”在王硇村傳統文化展館,講解員李立芳正在為游客講解這座傳奇村落曾發生的革命故事。

如果說修復古建筑是為了留住“根”,那么挖掘發揚當地文化便是守住了傳統村落的“魂”。“修復只是前提,傳統村落要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李瑞剛介紹,目前,沙河市充分挖掘傳統村落的資源優勢與文化優勢,依托各村的獨特條件,將山水文化、非遺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與村莊古貌進行融合,帶動鄉村旅游提檔升級。

夜幕降臨,十里亭鎮下解村的廣場上,幕布燈光亮起,數個演職人員手提皮影挑、抵、推、拉、抖、搖……光影之下、動靜之間,傳統皮影戲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吸引眾人的目光。

在下解村,皮影戲有著300多年的傳承和積淀,吸收了山西、河南等地傳統戲劇的精華,是多元融合的典范。2021年,“沙河皮影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游旺季,皮影戲劇團就在村里搭臺表演;淡季,劇團成員還會應邀去外地表演,或者走進校園。”下解村黨支部書記任進生說,眼下,為了把皮影戲發揚光大,村里還對傳統戲樓進行了改造,啟動建設了展覽廳、表演廳、皮影創作廳。

2023年,下解村還引進了年輕的研發團隊,與當地老藝人一起創作設計皮影戲文創產品。皮影畫、皮影扇、皮影擺件還有皮影道具……各式各樣的文創產品推出后便頗受市場歡迎。

“去年,我們推出的500余套皮影戲文創產品,僅兩個月時間就銷售一空。”任進生說,未來將進一步做好“非遺+”文章,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傳統村落熱鬧起來。

依托綠色生態發展休閑農業、挖掘革命歷史發展紅色旅游、傳承非遺文化打造藝術村莊……文化的融入讓古老村落有了更深刻的內涵。2023年,在傳統村落與全域旅游推動下,沙河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30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66億元。

人才振興

鄉村發展有奔頭

“咔哧咔哧……”在王硇村金梭姐妹土布店里,隨著梭子快速穿梭,五彩的粗布傾瀉而出。

“城里來的游客喜歡這種土布,不少游客還親自織上一截。我一個人經營這個店的收入,比兩個人出去打工的收入還強!”原本空有一身手藝無處用,如今手藝讓前幾年返鄉的王香魚在家鄉發展中“閃閃發光”。在她的帶動下,村里不少姑娘、媳婦兒也回到家鄉開始織土布。同時,還激發了創造力,將土布紡織由過去單一的床單向粗布鞋、粗布服裝發展。

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釋放了村落發展的新動能。在沙河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家鄉變化的吸引下、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返回家鄉,為村落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3年前,32歲的彭龍飛在沙河市“引鳳還巢”政策吸引下回歸,讓太行山腳下的劉石崗鎮大坪村迎來了新生。

“路不通,人氣也難聚。要打通道路,讓村里的人動起來,讓村外的人都進來,這樣整個村子才有活力。”上任大坪村黨支部書記后,彭龍飛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修路。

拓寬進村路、硬化田間路……歷時近兩年,3700米的田間道路硬化了,2000米的進村道路更寬闊了,原本冷清的古居中、梯田里,村民忙碌的身影越來越多了。

一邊“縫制嫁衣”,一邊“牽線搭橋”。摸清旅游“家底”后,在彭龍飛的帶領下,由大坪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流轉承包村民房屋,與一家旅游公司達成合作,總投資3.6億元的大坪古村保護利用旅游項目正式立項。預計項目落成后,將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年均約160萬元。

集思廣益,共謀發展。“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村民,是對這片土地滿懷深情的人。保護傳統村落中的文化遺產,離不開村民的參與。”彭龍飛說,今年以來,大坪村還開展了三次村民座談會,百余戶村民齊聚文化長廊,為村子發展出謀劃策。

年輕力量的加入,激發了傳統生產的新活力,也帶來了新事物、新氣象。位于新城鎮北掌村的創夢工藝葫蘆車間內,市級非遺傳承人崔剛毅正手把手教授周邊村民制作景泰藍掐絲琺瑯工藝葫蘆。葫蘆本不是當地特色,可如今卻打造出300畝的葫蘆種植基地,帶動就業超600人。

畢業返鄉后,如何帶動村民致富成為崔剛毅最關心的問題。幾年前登山時偶然瞥見的小葫蘆,讓崔剛毅想起小時候見過的葫蘆容器,并萌發了發展葫蘆產業的想法。經過外出考察、學習、實驗,崔剛毅不斷摸索,帶著周邊村民打造了從種植、加工、制作到創建銷售、旅游觀光五位一體的產業鏈,一起蹚出一條工藝葫蘆的致富路,產品遠銷海外。

鄉村發展,人才是關鍵。沙河市副市長郭英軍表示,下一步,沙河將通過建立傳統村落人才庫,將各類人才資源整合起來,為傳統村落的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邢臺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目前全市已有75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均完成掛牌保護,并建立了傳統村落信息檔案。”邢臺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康現芳表示,接下來,邢臺市將持續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力度,以沙河市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為契機,著力探索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傳承、發展機制和模式,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為傳統村落注入活力,推進文化傳承。

【責任編輯:程爾凡】

為你推薦

換一批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