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文博熱”展現三晉文化魅力

近年來,山西各地文博機構不斷創新展陳、傳播和社會教育方式,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然萬物的繽紛多彩。

“文博熱”展現三晉文化魅力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4-06-25 08:50
2024-06-25 08: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觀眾在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參觀。 王 帆攝

山西博物院“時空變調——山西古建筑數字藝術展”現場。 王 帆攝

小朋友們在山西自然博物館電子屏前參與互動小游戲。 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攝

“下列哪個稱呼是太原城的古稱?”“記載了西周誓儀過程的青銅器是哪件?”“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出土青銅器的銘文中涉及哪個人名?”……近日,山西博物院青銅大會吸引不少文物愛好者參與。報名者通過線上答題、視頻展示和線上面試,競爭進入線下競賽的名額。作為山西博物院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項目,青銅大會旨在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傳播中國青銅文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年來,山西各地文博機構不斷創新展陳、傳播和社會教育方式,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然萬物的繽紛多彩。

展覽“上新”更精彩

“快看這個陶俑,吃餅吃得好香!”端午小長假期間,山西博物院人氣火熱,“民族熔爐”展廳里的胡人吃餅騎駝俑依然是備受矚目的“頂流”——一匹雄壯的駱駝昂首嘶鳴,雙峰間墊著毯子,馱著裝滿貨物的皮囊,皮囊上坐著一個深目高鼻、頭戴氈帽的小哥,他正津津有味地嚼著餅子。

這個小哥是誰?他從哪來,到哪去?掃描展柜下方的二維碼,便可知道答案:他是絲綢之路上的胡商,往返于西域和中原,隨身攜帶的胡餅(當地稱為“馕”)就是他的干糧,駱駝所載的貨物應是當時貿易往來的大宗商品——絲綢絹帛等紡織品。這件陶俑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沙溝村斛律徹墓,斛律家族是北朝的名門望族,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代表。

實物呈現+深入解讀+數字延伸,這是山西博物院經過3年改造升級后推出的新展陳模式。館內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5個藝術專題構成。展出文物增至3431件(套),三成以上的文物為首次展示。所有展品都配有二維碼,觀眾掃碼就能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西侯度遺址不是距今180萬年嗎?這怎么寫的是距今243萬年?”有參觀者發出疑問。

“根據最新考古發現,西侯度遺址的年代提早到距今243萬年。”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介紹,“不僅是西侯度,興縣碧村、絳縣西吳壁、聞喜酒務頭、河津固鎮窯等重大考古項目的新發現都在基本陳列中有所呈現,子犯鬲、云岡佛頭等近幾年從海外回歸的文物也有展示。”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公布的202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名單中,山西博物院“晉魂”基本陳列榜上有名。通過深入挖掘研究和創新闡釋,山西博物院不斷探索契合大眾需求的表達方式,策劃更多兼具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的精品展覽。

“五一”期間,山西博物院推出“時空變調——山西古建筑數字藝術展”。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們利用數字技術重新解讀古建藝術,為觀眾奉上一場古今交融的藝術盛宴。參展的20余件藝術品涵蓋雕塑、繪畫、裝置、數字影像、交互藝術、混合現實、人工智能藝術等類別,令人眼前一亮。

“這是一次創新的嘗試。展品強調觀賞性和互動性,激發觀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思考。”策展人薛天寵說。

讓文物“觸手可及”

山西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數量居全國第一。利用云服務、人工智能、VR等科技手段,山西精心打造了一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館”——山西文物數字博物館,匯聚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為公眾提供查詢、瀏覽、鑒賞、互動等服務。不久前,該項目入選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24年度中華文物新媒體傳播精品推介項目名單。

商代青銅鸮卣是山西文博界的“明星”,被很多網友戲稱為古代版“憤怒的小鳥”。如果沒機會到現場觀賞怎么辦?打開微信小程序“山西文物數字博物館”,輸入“鸮卣”,3D版的鸮卣就呈現在手機上。文物畫面可以縮放、翻轉,每一處紋飾細節都盡收眼底,關于它的介紹也一目了然:“1956年石樓縣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不僅實用,也是精美的藝術品。”

如果光看覺得不過癮,還能體驗文物修復。在“和我一起修文物”板塊,使用專業工具,進行除塵、貼紙、注射、滾壓、回貼、噴壁等工序,就完成了徐顯秀墓北齊壁畫的“修復”。

“一邊玩兒一邊學,這種方式很有趣。不僅能了解文物修復的基本步驟,還能學習徐顯秀墓的有關知識,讓我這次博物館之旅更有體驗感。”柳陽是文博愛好者,端午期間從南京來太原旅游,北齊壁畫博物館是他此行重要的“打卡地”之一。

從山西博物院的舊石器時代三棱大尖狀器到山西考古博物館的新石器時代石雕蠶蛹,從晉國博物館的西周叔虞方鼎到太原博物館的東周趙卿墓車馬坑……“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山西十大博物館大聯播活動備受關注,網友們跟隨直播鏡頭探尋文物背后的文明密碼,展現出對中華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此次聯播全網累計觀看量超過1000萬人次,在抖音平臺直播觀看量達800余萬人次。

在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科技處處長張晶晶看來,運用先進技術和時代藝術語言,能夠更好地激活文博資源,讓文物走進大眾生活,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打造“流動的課堂”

除了人文歷史類博物館,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也受到越來越多人喜愛。今年端午假期,山西自然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日均客流量達8000人次。觀展熱的背后,是公眾對優質科學教育資源的渴求。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彰顯科學魅力?山西自然博物館動了不少腦筋。

自2021年起,山西自然博物館推出“神秘地球”科普流動展覽,將地球科學、巖石學、古生物學、動植物學等知識融為一體,用模塊化、輕量化、美觀化的展覽形式,為太原城區及周邊縣市區的學校免費送展上門。

日前,“神秘地球”展覽走進太原市第十二中學校(國樾龍城校區),展出大量珍貴的化石標本,讓學生們了解豐富多樣的物種,探索地球與生命的奧秘。

“‘神秘地球’科普展覽進校園活動開展至今,已有逾10萬人觀展。”山西自然博物館展覽教育部主任郭然說,“除了流動展覽,我們還策劃了一系列自然教育科普活動,培養孩子們主動探索自然的科學精神,在有趣的活動中快樂學習。”

山西自然博物館將天文學、地質學、采礦學、測繪學、機械學等知識與學校課堂教學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科普課程——“地博科學社”。

每周三下午,山西自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將“地博科學社”課程帶入太原市實驗小學,在為學生們講解知識的同時,還帶他們進行手工制作和科學實驗。

“我了解了是什么決定礦物的‘高矮胖瘦’,又是什么賦予礦物‘紅橙黃綠’”“我知道了土壤的形成過程,領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孩子們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課程中感興趣的內容。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在這所大學校里,公眾可以增加見識、啟發思考、涵養文化情懷。“未來,山西文博機構將繼續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滿足公眾的多元文化需求,讓三晉文化的魅力綻放得更加璀璨。”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程書林說。

(何勇麻潞段思齊)

【責任編輯:程爾凡】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