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看!在寧夏,人與濕地如此和諧美好

看!在寧夏,人與濕地如此和諧美好

來源:光明網 2024-08-24 18: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美麗中國萬里行】

夏日的銀川平原,綠樹成蔭、碧水繞城。泛舟銀川城北閱海湖,水面映著湛藍天空,偶有飛鳥翩躚舞過,漾起小小漣漪,讓人不由想起明代弘治年間寧夏巡撫王珣的盛贊——“塞北一小江南也”。

塞北何以江南?湖泊濕地乃大寫意。

黃河滋潤、賀蘭山呵護、六盤山涵養,孕育了寧夏境內的湖泊濕地。目前,寧夏擁有濕地面積272萬畝,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7處,位居全國第二。在寧夏,濕地不僅是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孕育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載體,也在與水岸城市的輝映中,構筑了獨特的人文底蘊。

退耕,讓濕地回歸自然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連湖漁歌”是怎樣的景觀?

《乾隆寧夏府志》載:“唐渠東畔,多潴水為湖,俗以其相連屬,曰‘連湖’,亦曰‘蓮湖’。在邵剛、李俊二堡間者最大,回環數十里,不生葭菼(蘆荻),而水深多魚。澄泓一碧,山光倒影,遠樹層匝。時有輕舠出沒煙波中,過者淼然動江鄉之思。”

“‘連湖漁歌’是清代寧夏八景之一。過去的銀川平原,黃河西岸有很多斷續相連的湖泊,所以有‘七十二連湖’之稱。”寧夏大學濕地生態學專家何彤慧告訴記者。

然而,隨著農業開發不斷推進,大量零星濕地變成耕地,特別是鹽堿地上排水溝的開挖,加快了湖泊濕地的干涸消亡。

如何重回“平湖一望漾晴空”的模樣?當地給出的答案是——退耕還濕!

夕陽西下,記者乘船置身青銅峽黃河大峽谷,山如斧劈洞開,水似奔流入懷,兩岸山壁鍍上了一層青銅色。穿過十里長峽,攔河大壩的另一邊,一片開闊的高峽平湖映入眼簾——這里便是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

黃河故道上,森林環繞湖泊、蘆葦蕩掩映沼澤,時不時有鳥兒從蘆葦中一飛沖天,或捕魚喂食,或打鬧嬉戲。“現在咱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等到春秋遷徙季,飛鳥翔集、遮天蔽日,壯觀極了!”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輝民描述。

青銅峽庫區面積26.23萬畝,水域面積18萬畝左右,是寧夏面積最大的濕地。10多年前,這里還是大片農田和魚塘。由于長期過度圍堰造田、挖塘養魚,河道受到污染,水鳥也“繞道遠去”。

轉變始于2018年的退耕還濕行動。“200多戶耕種的12萬畝河灘地全部退出。此外,我們還清淤疏浚,連通湖沼和黃河水系,讓整個濕地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系統。”李輝民說。

水面恢復后,水質變好了,黃河魚類也不斷增多,成為候鳥口中的美味佳肴。“一只鳥一天要吃掉2.5斤魚呢!為保證鳥兒有充足的食源,我們還會增殖放流。”李輝民告訴記者。

候鳥造訪,還帶來意外之喜。一次日常巡檢中,青銅峽庫區濕地保護建設管理局資源科工作人員田寧發現灘涂林區多了一種外來植物。“一米多高,開著紫色的小花。農科院專家說,這是產于新疆的羅布麻,應該是鳥兒通過糞便把種子帶到了這里,現在已經自然生長到1000畝了。”田寧說,羅布麻是中藥材,為了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今年庫區又人工種植了5000株,目前長勢良好。

“近幾年,我們采取植被恢復、水系連通、清淤疏浚、鳥類棲息地恢復等措施,僅2020年到2023年間,就完成濕地保護修復66.8萬畝,初步形成以濕地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重要濕地為主,一般濕地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寧夏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魏曉寧說。

守護,邂逅濕地精靈

傍晚,太陽漸漸收起光芒,石嘴山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蘆有碳背上相機,來到平羅縣天河灣濕地。“日落鳥歸巢,今天主要拍白鷺、蒼鷺。如果能拍到大鳥與小鳥互動的畫面,這一趟就沒白來。”在黃河岸邊跟拍鳥類12年的蘆有碳,對它們的習性了如指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鳥選擇在寧夏停留,全球9條鳥類遷徙路線中,有2條覆蓋寧夏。每年夏秋遷徙季,這里的濕地成為候鳥的“能量補給站”,一下子熱鬧起來。

怎樣讓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吃得飽、待得美?

“我們專門建設了26處濕地公園、4處濕地型自然保護區,并發布39處國家級重要濕地和自治區級重要濕地,為鳥類營造適宜的生存環境。”魏曉寧告訴記者,為了保護好這些生靈,當地還專門調整了部分保護區的邊界線,擴大對鳥類棲息地的保護范圍,減少對棲息地的干擾和破壞。

濕地是觀鳥愛好者的競技場。他們扛著“長槍短炮”,既記錄飛鳥風姿,也見證生態變遷。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會在寧夏黃河沿線歇腳。這段時間是蘆有碳跟拍的黃金期。冬天氣溫低,他就在黃河邊搭草棚子,一貓就是一夜。“第二天早上趁著光線好,抓拍到成群的灰鶴到灘涂覓食的鏡頭,必是得意之作——當然,有時也會預判失誤,撲個空。”

為了追拍飛鳥,蘆有碳沒少吃苦頭,但眼見在黃河兩岸集結的鳥類越來越多,他打心底里欣慰:“以前,灰鶴只有幾百只,現在得有六七千只了。還有大鴇,以前在黃河灘涂上看不到,這兩年一入冬就能碰上面,就連對水質挑剔的天鵝也越來越多!”

正如蘆有碳所說,寧夏濕地監測到的水鳥種類和種群數量不斷增多,其中包括遺鷗、玉帶海雕、東方白鸛、卷尾鵜鶘等新記錄濕地鳥類12種,每年在寧夏遷徙和停留的鳥兒有100多萬只,這里正成為越來越多鳥兒棲居繁衍和遷徙停留的重要場所。

相融,水岸和諧共生

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總面積7000多畝,有維管植物109種、水生浮游植物69種、鳥類97種,2023年入選國家重要濕地名錄。“現在的鳴翠湖,不僅是天然物種基因庫,還是人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去年,我們接待的游客數量達到32.8萬人。”鳴翠湖濕地保護管理站站長黃蕊說。

在“國家濕地城市”銀川,這樣的濕地湖泊有200多處。“近幾年,我們把美麗河湖建設與海綿城市、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等結合起來,共恢復河灘濕地面積5.3萬畝,修復濕地4.3萬畝,濕地成了銀川名副其實的‘會客廳’和‘后花園’。”銀川市濕地保護中心主任王筱平說。

讓濕地成為旅游風景,帶動了以濕地資源利用為特征的綠色生態型產業興起。

傍晚,寧夏石嘴山市禮和鄉銀河村,村黨支部書記王學鋒飯后習慣到村外的迎河灣濕地公園轉悠。望著清澈的水面和翩飛的鳥群,他不由地感慨:“如果沒有退耕還濕,沙子早把這里吞嘍,哪有今天的濕地和飛鳥!”

銀河村距離黃河僅2公里,曾因黃河東移形成了萬畝河灘地。過去,村民在河灘地開發種植、放牧,導致土地沙漠化嚴重,黃沙甚至淤積到田間溝渠。即便如此,到了退耕還濕時,村民還是不肯放手。

“戶均種植少說幾百畝,有一戶竟種了1000多畝,一聽要退耕,說啥也不干。”王學鋒說。從2009年起,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反復講退耕還濕的生態價值和長遠利益。漸漸地,有村民松了口,特別是由河灘放牧轉向規模化舍飼養殖,農戶嘗到甜頭后,銀河村退耕還濕的步子更快了,最終退了1萬畝河灘地。

這一“退”,為村子換來更大的發展空間。銀河村以黃河草灘、天然紅柳、湖泊濕地為主線,通過建設黃河濕地生態文化館、黃河根雕藝術館等,開發創意農家樂、特色民宿等,成功入選“全國文明村”和“全國旅游重點村”。據王學鋒介紹,吃上旅游飯的銀河村,去年接待游客超過30萬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7萬元,村集體收入達140萬元。

在不斷加強濕地保護修復的同時,寧夏還科學合理地利用濕地。如今,沙湖、鳴翠湖、青銅峽黃河金沙灣等濕地已成為生態旅游與自然體驗的熱門打卡地,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濕地高水平保護得以雙贏。

看!在寧夏,近水而居的人們正努力將人與濕地的美麗畫卷繪得越來越生動、和諧與美好。

【責任編輯:妮思娜】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C財經客戶端 掃碼下載
Chinadaily-cn 中文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