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城市與園林共生共榮

城市與園林共生共榮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4-11-01 10:14
來源: 中國新聞網
2024-11-01 10: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標題:城市與園林共生共榮

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成立于1929年的華南植物園(華南國家植物園前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植物研究和保護機構,植物學、生態學、農學的影響力均列全球科研機構前1%,保育植物超2萬種,遷地保護了華南地區80%的珍稀瀕危植物。

2021年10月12日,中國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本著統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2022年5月3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廣東省廣州市設立華南國家植物園;同年7月11日,華南國家植物園正式掛牌。

3年來,廣東省廣州市創新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在物種保護、城園融合、生態惠民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推動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萬物和諧的國家植物園體系作出積極貢獻。

遷地保護

開啟華南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新篇章

豬血木為中國特有單種屬瀕危植物。調查發現,其野外植株非常稀少,目前僅零星分布于廣東省陽春市八甲鎮和三甲鎮。近年來,華南國家植物園通過遷地保護,解決了豬血木繁育障礙,通過播種、扦插和組織培養繁育的數千株種苗已應用于造林與園林綠化,同時成功讓100株豬血木回歸野外。

這僅是華南國家植物園加快物種保護的一個縮影。該園率先建立了利用生物技術、生境恢復技術和種間正關系促進技術集成方法,進行了珍稀瀕危植物回歸研究與示范,成功實現了報春苣苔、彩云兜蘭、杜鵑紅山茶、虎顏花、龍州金花茶、豬血木、廣東含笑、繡球茜等36種華南珍稀瀕危植物的野外回歸。

據華南國家植物園主任任海介紹,2022年以來,華南國家植物園加大珍稀植物遷地保護力度,新引進物種420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85種、珍稀瀕危植物469種。目前,華南國家植物園遷地保育活植物20167個分類群,成功突破2萬個分類群引種目標。

同時,華南國家植物園特別重視特色經濟植物開發利用的研究,研發的低溫處理荔枝保鮮技術、熱處理荔枝護色技術以及荔枝保鮮劑和冷凍荔枝果實護色劑已開展規模化生產驗證,達到大規模生產的品質要求,助力提升荔枝全產業鏈的總體效益。

3年來,華南國家植物園在科研領域碩果累累。由華南國家植物園牽頭開展的“陸表固碳生物與非生物過程及環境響應機制”研究獲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項成果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科技支撐。此外,2023年還榮獲了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國家林草科普基地、中國植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

在推進科研工作的同時,華南國家植物園也在努力推進熱帶亞熱帶植物知識與嶺南園林文化融合展示、彰顯中華文化和生物多樣性魅力上取得明顯成效。

據華南國家植物園園藝中心副主任吳興介紹,2022年以來,入園游客共計562萬人次,舉辦科普活動693場、科普導覽5414場,線上線下科普受眾達2490萬人次。

目前,華南國家植物園正在開展綠美廣東物種展示園建設。展示園篩選出100多種適宜當地栽種的特色植物,包括廣東含笑、豬血木等20多種珍稀瀕危植物。這些植物的推廣應用,意味著一株株珍稀瀕危植物將有機會逐漸走進大眾生活,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帶來更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城園融合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廣州樣板

國家植物園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也是城市的生態名片。廣州發揮植物繁茂、四季蔥蘢的城市生態本底優勢,傳承愛花護綠的城市文化品格,致力于讓科研成果、植物展示、生態科普走出植物園大門,走出一條“城園融合”之路,讓蔥蔥綠意融入市民生活,讓科研創新成果為綠美廣東和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和發展動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廣州樣板。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主要負責人表示,廣州創新構建的“1+3+N”城園融合體系,是以華南國家植物園為核心,建設“北一中一南”3片遷地保護示范區和N個專類植物展示園、生態科普宣教點。到2027年,建設10個以上的專類植物展示園和200個以上的生態科普宣教點,全面構建從國家植物園到街頭社區,涵蓋植物保護、科研科普功能的植物園體系網。目前已完成了遷地保護示范區,第一批和第二批專類植物展示園、生態科普宣教點的選址,正在推進建設遷地保護示范區5個、專類植物展示園26個、生態科普宣教點122個。

2024年8月8日,白云山遷地保護示范區云溪植物園正式對社會公眾開放。這是國家植物園體系廣州遷地保護示范區首個片區。該園堅持以植物遷地保育為核心,統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承接國家植物園體系物種保育、科學研究、資源利用、科普宣教和園林園藝展示等重要任務。園內保育展示了各類植物132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2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25種,建設有新優花卉、睡蓮植物、蜜源植物、珍稀植物、野牡丹等5個專類展示園。

2023年7月20日,建成開放的廣州木本花卉專類植物展示園,保存木本花卉植物961種。作為首個華南國家植物園城園融合體系專類植物展示園,這里建成了國內首個野牡丹科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國內首個簕杜鵑木棉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培育了國內首個野牡丹新品種,首次突破大花榮耀木、粉花蒂牡花等繁殖難點,實現了產業化生產。

其他遷地保護示范區、專類植物園展示園、生態科普宣教點建設也在有序推進。其中,大夫山遷地保護示范區引種保育榕屬植物108種1.4萬余株,舉辦全球“榕屬+”創新研究學術報告會,交流榕屬種質資源的收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馬嶺多彩簕杜鵑園等專類植物展示園建成開放,系統展示植物和種質資源收集成果。基本建成覆蓋全市各區的生態科普宣教點40個,開展以植物為主題的科普展覽和宣傳活動,生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此外,地方生態科研能力持續增強。由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院參與共建的蘭科植物保護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驗收,目前正在推進南方植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同時,通過華南植物資源研發中心技術推廣平臺,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應用。3年來,廣州市林業和園林科學院新引種植物近3000種,保育物種約5700種;成功解析矮牽牛花朵大小遺傳機制,挖掘關鍵基因6個,培養并申報植物新品種7項;自主培育花卉新品種11個,篩選推廣新優植物200余種,推動新優、珍稀植物走出園、融入城。

示范引領

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家園

在全力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中,廣州將植物建園理念融入城市建設,緊密結合生態服務需求,確立了“樹蔥蘢、道千里、惠萬民”的愿景目標,制定了《綠美廣州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以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為統領,全面實施森林質量優化提升、城鄉一體綠美家園優化建設、保護地建設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培育、活力精品綠廊提升美化、古樹名木保護修復、現代惠民林業集聚發展、全民愛綠護綠植綠“八大工程”,2023年到2027年,計劃森林提質增綠100萬畝,建設森林步道1000公里,不斷滿足市民群眾對綠色空間的需求,以良好生態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

一區一策,打造示范引領。廣州活化利用森林資源、自然景觀、文化稟賦,“一區一策一特色”打造16個綠美廣州生態示范點。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點連線、以線帶面、輻射帶動”的生態建設新格局。黃埔區結合逕下村義務植樹點和“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以科創引領、產業融合為特色,打造逕下村綠美廣東示范點;增城區以“增江變畫廊、荔韻變明珠”為目標,打造荔韻公園綠美廣東示范點。

建設步道,打造生態普惠空間。廣州以自然山水為基底,串聯森林景區、公園綠地、濱海濕地等城鄉人文山水資源,建設千里森林步道,與綠道、碧道、古驛道融合成網、多道連通,打造“步道千里、穿山連城”的綠色廊道。黃埔區以綠道、碧道、森林步道建設,連通環繞區域的8座主要山體,打造“八山連城”淺山森林環,推動建設全域美好宜居的生態空間。

實施“新鄉村示范帶+”工程。廣州積極打造森林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新業態,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鄉村振興,惠及林農發展。以全市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為依托,打造多條旅游線路,廣州云道等7條線路入選廣東省森林旅游100條特色線路。建成省級康養基地7處、省級高品質自然教育基地6家、省級自然教育基地23家,成為廣東省擁有自然教育基地數量最多的城市。大力推廣林蜂、林菌等林業特色產業,完善“公司+合作社+農戶”種植模式,讓綠水青山成為廣州市民的“幸福靠山”。

2023年至今,全市完成森林提質增綠46.66萬畝,建設森林步道421公里、綠道71公里、水鳥生態廊道5785畝,建成古樹公園11個;在2023年全面推行林長制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考核中獲評優秀。林城一體、林水相依、生態優美、綠色宜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格局正加速形成。

逐綠前行,步履不停。廣州市將繼續深入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讓良好生態成為建設現代化廣州的最美底色。

【責任編輯:程爾凡】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