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热国产手机免费视频,国产精品日产欧美,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巍巍古城 訴說東周風云(探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河南省新鄭市位于中原腹地,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兩國相繼在此建都,歷時539載。雖經2700多年風雨洗禮,高大的城垣仍矗立在溱洧河畔,其規模和保存的完整性在東周列國古城遺址中絕無僅有。

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巍巍古城 訴說東周風云(探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4-11-07 12:50
2024-11-07 12: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戰國“新鄭”陶片。

本報記者 張文豪攝

春秋青銅編鐘。

本報記者 張文豪攝

戰國蟠虺紋四棲蓋銅鼎。

新鄭市文物局供圖

鄭王陵博物館展示的鄭公墓車馬遺存。

本報記者 張文豪攝

“落日駐行騎,沉吟懷古情。鄭風變已盡,溱洧至今清。”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故鄉新鄭溱洧水畔,寫下感懷故城變遷的詩句。

河南省新鄭市位于中原腹地,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兩國相繼在此建都,歷時539載。雖經2700多年風雨洗禮,高大的城垣仍矗立在溱洧河畔,其規模和保存的完整性在東周列國古城遺址中絕無僅有。

鄭韓故城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3次獲評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并被列入20世紀全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2017年12月,鄭韓故城考古遺址公園獲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授牌。公園總規劃面積538.58公頃,已建成鄭韓故城遺址博物館(新鄭市博物館)、鄭風苑城市公園、鄭王陵遺址博物館、鄭韓故城東北角城墻遺址公園等工程。

城垣逶迤,見證千年滄桑

自鄭州市區南行一小時,見土城墻臨河而筑,便到了鄭韓故城遺址。眼前的城墻用夯土筑成,透過城墻剖面,可見道道夯層。

“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烽煙四起的年代,城墻是國家重要的防御屏障。撫摸城墻故土,群雄逐鹿的歷史浮現于眼前——

公元前769年,鄭國將國都從陜西棫林遷到溱洧之濱。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后,也將都城遷至此地。至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鄭韓故城作為國都歷時539年,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

“為了區別于陜西的舊都,鄭國東遷至此后,稱為‘新鄭’。秦統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將韓國之都改為新鄭縣,此地名沿用至今。”新鄭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劉偉鵬介紹。

從空中俯瞰,黃水河(古溱水)和雙洎河(古洧水)在城外交匯,狀如牛角,因此鄭韓故城又被稱作“四十五里牛角城”。故城城墻周長約20公里,高約10米,城區面積約16平方公里。北城墻和東城墻保存較好,南城墻呈斷續狀,西城墻僅存少許地下墻基。“這里的土,每一寸都有歷史。雖經千年風雨侵襲,故城城墻最高處達18米,最寬處60多米。”劉偉鵬說。

古書記載:春秋戰爭之多者莫如鄭,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群雄環伺的鄭韓兩國,把城墻修得既高且大,同時期僅有秦都咸陽、楚都郢的城墻可與之比肩。

“前有車,后有轍。古人走過的大路,原來就在我們腳下。”在鄭韓故城北城門遺址保護展廳,前來參觀的鄭州市民杜鋒感嘆道。地下展廳內,不同時期的夯土層依次排列,門道上的戰國車轍清晰可辨。展廳上方,是出入老城區的主要街道,古今道路在同一空間交疊。

幾年前,考古工作者踏城尋門,在北城墻與隔城墻的交匯處發現了此處城門。這次發掘探明了鄭韓故城春秋時期北城門的結構為一陸門一水門,印證了史書上對鄭國“渠門”的記載。同時發現了戰國時期的甕城城墻,平面形狀為曲尺形,城墻上還發現了當時的建筑遺跡,體現了筑城者加強城門防守的理念。這種綜合軍事防御體系,在東周時期中原地區的王城遺址中為首次發現。

禮樂車馬,彰顯鄭風韓韻

器身飾有蟠龍,底座附卷尾獸,蓋頂蓮瓣舒放,仙鶴振翅欲飛……走進新鄭市博物館一層展廳,一件蓮鶴方壺仿制品引人注目。

1923年,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一對蓮鶴方壺,是當時發現的上百件“新鄭彝器”中最耀眼的珍品,被郭沫若譽為“東方最美的青銅器,乃時代精神之象征”。如今,這對方壺分別藏于河南博物院和故宮博物院。

鄭公大墓現世之時,正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發軔之際。河南考古界流傳著“先有鄭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的說法。

新中國成立后,河南考古翻開新篇章。196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鄭設立工作站。次年5月,鄭韓故城發掘正式拉開序幕。

“60年的考古發掘,厘清了鄭韓故城的城址范圍、城墻走向等,城內布局和功能分區研究也取得重要進展。其中,鄭國祭祀遺址、胡莊韓王陵、鄭韓故城北城門和鄭國車馬坑三號坑的發掘分別獲評1997年、2008年和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劉海旺表示,隨著多學科研究的深入開展,諸多重要課題取得了顯著成果,極大地豐富了鄭韓故城的文化內涵。

在鄭韓故城示意圖中,可以看到一道長約3480米的南北走向隔墻,將鄭韓故城一分為二。據介紹,西城區主要為貴族居住區,有宮殿遺址、韓國宗廟遺址等;東城區為居民、軍隊生活區和手工業區,有鄭國大型社稷遺址和宗廟遺址、鄭國貴族墓地遺址,鑄銅、鑄鐵、制玉、制骨等各類手工作坊遺址。城外近郊區域還有11處29座韓國王室陵墓。

博物館內陳列的青銅九鼎八簋造型端莊,紋飾華麗,組合有序。周代“藏禮于器”,鼎作為禮器,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征。《周禮》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所用數量依身份遞減。鄭韓故城墓葬中多次發現九鼎八簋,反映了當時周王室衰微、諸侯僭越禮制的情況。

鄭國祭祀遺址出土的青銅禮器和成套編鐘,為東周禮樂制度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博物館展出的編鐘共24枚,有鈕鐘、镈鐘,每枚鐘上都裝飾著精致的花紋,鐘體兩面有乳釘狀枚36個,舞部及篆帶飾蟠虺紋。鐘體形制規整,音律準確,至今仍能演奏出音色優美的樂曲,堪稱中國古代藝術瑰寶。

戰國蟠虺紋銅鼎是新鄭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鼎整體呈球形,鼓腹,圜底,有兩個附耳,獸蹄足。蓋上飾4只伏臥的牲獸,為牛頭鹿身羊蹄,蓋中央有圓形鏤孔捉手。器身和器蓋均飾細密繁縟的蟠虺紋和勾連云紋。這件器物器形碩大,紋飾精細,鑄造工藝相當復雜,具有重要的科學、藝術價值。

許崗韓王陵出土的圓雕玉人潔白晶瑩,造型古樸。玉人呈立姿,身材修長,頭戴高冠,身著寬袖長衣,雙臂自然下垂,拱手于腹前,神態端莊自然,臉上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玉人頭頂中部有一圓孔,貫穿全身至腳下,可用于穿系,推測此玉器為墓主人生前佩掛之物。

在鄭王陵遺址博物館,一座平面似“中”字、帶有斜坡墓道的大型墓坑吸引游客駐足。墓坑中堆疊著車輛和馬骨,數量之多在東周考古發現中實屬罕見。據介紹,鄭公“中”字形大墓總長45米,是已發掘的春秋時期諸侯墓葬中第一座帶有雙墓道的大墓。這座大墓和旁邊的車馬坑隨葬車輛48輛以上、馬124匹以上,氣勢非凡,墓主人應為春秋晚期一代強勢鄭公。

保護遺址,打造文化名片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古溱水畔的鄭風苑景區,刻有《詩經》名句的景觀石引來游人吟誦。

《詩經》有“鄭風”21篇,多以愛情為主題,生動感人。新鄭市在鄭韓故城東城墻遺址旁建成以《詩經·鄭風》為主題的城市公園。漫步園內,河橋路相連,林水亭相映。市民、游客散步休憩之余,還能在此欣賞鄭國風情舞蹈表演和古樂演奏。

城,所以盛民也。依水而筑的鄭韓故城,與新鄭市老城區高度重合。如何讓城市發展與遺址保護并行,成為當地的一道必答題。

根據時代需求,調整遺址保護范圍;結合管理需要,編制遺址保護規劃;優化管理機構,成立遺址保護中心……近年來,集保護、研學、游憩、文娛和生態涵養于一體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有序推進。

鄭韓故城遺址保護利用科科長時偉超介紹,新鄭文物部門招募業余保護員30多人,協助看護故城城墻、遺址點、墓葬等重點保護區,并將33處城墻文物點位納入物業管理范圍。“我們還通過安防監控、震動探測、紅外感應等多種技術手段,為文物保護添置多把‘安全鎖’。”

在新鄭,這樣的保護故事還有很多:為拓寬鄭州至新鄭的一段公路,原設計方案要拆毀部分故城城墻,當地投資400多萬元,改線50多米繞道通過;土質城墻在汛期易被沖刷,當地治理河道、加固護坡,保護遺址安全,并讓《詩經》中的溱洧水岸再現綠草碧波……

每逢節假日,遺址公園內舉辦文物展、文創展、非遺產品項目展等活動,深受公眾歡迎。原創古風歌曲《蓮鶴方壺》、情景古樂劇《鄭風·意象》、廣場舞《溱洧踏歌》、編鐘演奏《華夏鄭聲》……一大批文藝作品生動展現鄭韓故城的歷史文化內涵。如今,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成為新鄭市的一張亮麗名片,文物保護與文化惠民相得益彰,讓公眾深入感受千年古城歷久彌新的魅力。

(本報記者張文豪)

【責任編輯:程爾凡】
中國日報網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日報網: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777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日報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