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繼文物修復用房、辦公用房之后,中建八局承建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核心建筑——文物展示用房順利完成主體結構封頂,這標志著故宮北院區全面進入二次結構、機電安裝及裝飾裝修階段。
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重大文化設施,北京市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建設重點項目,中央和國家機關在京重點建設的特大型綜合類博物館。項目規劃選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鎮西玉河村,建設用地規模11.55公頃,總建筑面積10.2萬平方米,主要包括文物展示用房、文物修復用房和辦公服務用房三棟建筑,總投資212380萬元。故宮北院區建成后將是一座集文物展示、修復、保存和文化傳播、觀眾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博物館,將極大改善故宮文物的保存、修復、研究及展示條件,對加強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文物展示用房作為故宮北院區的核心建筑,承擔著文物展覽展示、社會教育、文化傳播、觀眾服務等重要功能,總建筑規模超過6萬平方米,擁有12間展廳,展覽展示空間近3.5萬平方米。建筑主體采用線性格局將場地劃分為南北序列,南面臨水、北面疊山。建筑形制從故宮中軸線的高潮——太和門至三大殿的尺度中提取,完好順應基地邊界。屋頂作為整個建筑體量的中樞,寓意故宮的“天際線”,于上空形成建筑內外均可感知的金頂華蓋。建構形式借鑒中國古典宮殿建筑的三段式原則,形成全新的臺基、墻身、屋頂組合。建筑內部的公共空間自東向西由開放包容的禮儀大廳過渡到匯聚向心的中央大廳,再承接以水岸畫廊串聯的展覽空間,為公眾打造獨一無二的參觀體驗。紫禁城的傳統元素與色彩美學也在北院區得以傳承,窗欞、格構、屋檐,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與創新,彰顯出兼容并蓄的東方古典之美。
文物展示用房作為承擔故宮北院區展覽展示、觀眾服務等最核心功能的建筑,對使用耐久性、人防等級、防潮防滲、大空間恒定環境等要素具有極高要求。項目依標確定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地下工程防水等級為一級,耐火等級為一級。項目開工以來,中建八局北院區項目部克服超深基坑、超長結構、大體積高性能混凝土指標特殊、隔震支座種類繁多,防水防潮施工質量要求高,機電管線排布復雜等困難,堅持以項目建設標準化、施工操作規范化、文明施工精細化為目標,持續推進工程建設,嚴格工程管理,加強科技創新,優化施工順序,確保了施工安全、質量和進度。項目創新應用多維多點復合減隔震技術、百年特種混凝土施工技術、百年丙烯酸聚合物水泥防水施工技術等八項關鍵技術,為文物的長期保存和建筑防潮穩定提供安全保障。充分利用 AI、5G、云計算、大數據等智能建造技術,通過 BIM+智慧平臺進行施工統籌管理,實現安全標準化、管理實時化、信息智能化,有效促進了生產提效、管理有序、成本節約和風險管控。
(圖片由李曉明提供)